慈善行为与生活满意度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5年8月5日
慈善行为是公众以慈善,志愿活动,义工等形式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自愿的亲社会的行为,这种行为属于利他行为的一种。世界捐助指数主要从帮助陌生人,慈善捐钱,志愿活动时间等方面对慈善行为进行评估,其中慈善捐款是慈善行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关于慈善捐款的测量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直接分析已经有的慈善捐款的官方数据,二是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囚徒困境是研究合作利他行为的经典实验范式。
致力于人类幸福的积极心理学已经在慈善捐款方面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认为主观幸福感高的个体会给予他们的社区更多的金钱,幸福感比较强的人,慈善捐款比较多,幸福感比较强人更倾向于在亲社会活动上花费金钱,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体验对慈善捐款,帮助陌生人和志愿者活动有预测作用。
囚徒困境任务,是被试假想与另外一个参与者进行一项游戏,在双方不能商量的情况下选择接受合作,或拒绝合作(即背叛),如果两个人都选择了接受合作,两个人都能够得到4元奖励;如果一个人接受合作,另一个人拒绝合作,接受合作者会罚款5元作为惩罚,拒绝合作者会得到8元奖励;如果两个人都选择拒绝合作,两个人都会被罚款2元。实验只做一次,选择接受合作1分,选择拒绝合作0分。测量捐款情况,在完成量表,囚徒困境任务后,给被试25元(若干张),被试可以组合1-25的任意数字。告诉他们在某地震灾区捐款,可以随意捐款。
工具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慈善行为倾向高于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高的人,在行为实验中表现更多慈善行为倾向。囚徒困境的研究一致,参与者多以快乐为原则,通过合作表现出利他行为,使自己感到满足,感到快乐。研究显示,被试处在良好心境时,比心态糟糕时更富有合作性。利他行为分普遍利他行为,利他惩罚行为。通过囚徒博弈分析,个人实施慈善行为可以提高声誉,并且帮助了贫困者,这是一种普遍利他行为(合作);当受捐赠者利用捐款进行不当行为时,个人也可以停捐,即捐款者放弃了好声誉,又让受捐者得不到捐款受到惩罚,即利他惩罚行为(背叛),因此,慈善行为是一种理性的利他行为。
高生活满意度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慈善行为,幸福引擎模型认为幸福包括输入,加工处理,输出3个过程,客观幸福条件的积极改变会影响幸福的主观处理加工过程,进而会引发利他行为,如志愿活动,慈善活动。社会心理学认为,当被诱导出良好情绪时,人们更愿意帮助他人。事实上,处在积极情绪时,人们会给予他人更多金钱,这些说明幸福感会引发亲社会行为。生活满意度与慈善组织的捐款紧密相关。过去几个月体验高的积极情感,低的消极情感的幸福愉快的人更趋向为慈善活动捐款。互惠论认为慈善行为是一种互惠利他行为,就是生活满意度越强的人,慈善捐款越多,慈善捐款也确实能够使捐款者获得群体认同,声誉,提升个体的幸福感。Chang认为利他行为本身产生的满意度和温情效应,对慈善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情绪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循环系关系,当人们处在良好情绪状态倾向于帮助他人。反过来,帮助他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良好情绪。于是,朋友,家庭和社会都收益于幸福感强的人,因为这些人更有可能为他人提供帮助。说明,提升公民主观幸福感,有助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