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职业倦怠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7月28日
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反应在教师群体中,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方面。并且成为制约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常见因素,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检出率62%,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是个体因素和背景性因素,其中心理控制源主要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个体因素。当然有研究显示,心理控制源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可能受到应对方式的影响,采取积极应对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时能够有效的应对问题,并且获得对于世界的掌控感,增加了对于自我内控的感知,减少了消极情绪。相反,消极应对的个体倾向于把事件归因于外部世界,认为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增加了消极情绪。
工具使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3因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量表ipc,3因素是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结果显示,高校老师职业倦怠和3因素分,都低于正常人,说明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不严重。有相同,有不同。可能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受到当地经济文化,学校管理体制,尊师重教氛围的影响。老师心理控制源整体偏内控,可能与民办高校教师社会认可度,工资收入,工作稳定性差于公办学校老师。老师应对以积极应对为主,说明高职老师整体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应激源。
内控性的老师有比较少的职业倦怠,机遇性的老师有更多职业倦怠。教育管理者可以根据教师心理控制源的特征,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提高教师的内控性,有效预防老师的去个性化,提升成就感。采取积极的应对老师不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采取消极的应对的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老师如果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者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学校可以通过正面宣传和引导,尽可能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鼓励老师勇于面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困难,对于预防老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