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期撞上不良情绪
本报记者
吴柳滔
《福建日报》
2013年4月29日2版
面对离异后成天争吵的父母,20岁的福州小伙子郑强选择用跳楼来排解长年郁结在心中的烦恼。
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某一直被愤恨、自卑的情绪所左右,只因分摊水费闹别扭,竟然向同窗舍友伸出了投毒的罪恶之手。
近来接连发生的类似惨剧,再次把青少年心理问题推到了风头浪尖。南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高级心理咨询师吴剑表示,青少年出现网瘾、吸毒、犯罪、自杀等极端行为,都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出了状况。青少年正处于典型的烦恼增殖期,情绪反应强烈且脆弱、不稳定,加上自我管理能力差,因此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南平市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凯从事心理治疗17年,他接诊的患者里,1/3以上是青少年。
叛逆不是青春的代名词
小男孩小强5年前来到南平市宁康医院时,只有12岁。他出现了幻听和幻视症状,既抗拒父母的靠近,又不准父母离开,任何人靠近都会被他撕咬攻击。宁康医院还是第一次接收这么小的精神病患者。
而在此前的1年,他还只是个看起来有点叛逆的普通少年。小强家境不错,是独子,父母对他百依百顺,11岁开始他逐渐叛逆起来,后来发展到专门跟父母对着干,即便是对自己完全没有好处的事,为了顶撞父母他也会去做。12岁以后,小强与父母的冲突越发升级,想要什么就要立即得到,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打妈妈。他跟同学、老师也相处不来,总怀疑同学想揍他。他开始失眠,继而出现了幻觉。
送到宁康医院以后,医院李护士长特意安排了两名患者照顾小强,跟他交朋友。在治疗中,李护士长着意要改掉小强“想什么有什么”的无理要求。比如,小强想在规定时间之外吃点心,李护士长就告诉他不能满足他的原因,让他向那两个患者朋友学习。1个多月后,小强出院了,他消除了幻觉,改掉了不良习惯,可以上学了。
陈凯:令人忧虑的是,大家都觉得叛逆是青春期的代名词。家长对孩子的叛逆行为,要么严厉斥责,要么消极对待,却不知,叛逆是因为孩子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进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如果发现孩子过分叛逆,就要及早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学会管理情绪,如果等孩子产生失眠等症状,就极有可能已经出现精神障碍了。
事事如意并非好事
小静从小在南平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上学,她功课好,人长得漂亮,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事事顺心。
2010年,小静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一所北方的医科大学。进入大学不久,她发现同寝室的女孩子个个都很优秀,小静的优越感一下子没了。在大一的这一年里,小静的舍友有的当了学生干部,有的在学生社团里十分活跃,有的善于交际,朋友很多。相比之下,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加上小静对北方的生活环境始终无法适应,渐渐地,她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期末考试中,她挂科了。
起初,她在电话里向妈妈倾诉过自卑的情绪,但妈妈觉得这是孩子离家的正常情况,安慰她“挺一挺就过去了”。而后,小静变得更加抑郁、焦虑,接着开始失眠,毫无预兆的,她突然割脉自杀,幸好被人及时发现救了回来。这时,小静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她接回南平就医。
陈凯:现在的孩子都是“瓷娃娃”,十分脆弱,伤不起。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失当,只重情商不重智商,不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心智、人格以及与人相处、管理情绪的能力,导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极其脆弱,遭遇一点挫折就完全否定自己。
家庭幸福孩子才健康
南平青年大雄2010年只出门4次,其中1次是为了剪光头。他整天在家里上网、打游戏、看NBA,买东西都通过网购。父母教育他:“这样下去,将来我们过世了,你怎么生存?”他竟振振有词:“你们死掉都没关系,反正房子会留给我。”
大雄变成这样,其父母难咎其辞。大雄的父亲是政府官员,母亲是教师,从小对他管得很严。考上市一中后,大雄成绩渐渐下降,开始反抗父母的“指令”,偶尔逃课去网吧。后来,他上了一所不知名的大学,变本加厉地逃课打游戏。毕业后,大雄找了几份工作,都因为跟老板相处不来而辞职,此后再也没有出去找工作。“反正我做什么他们都不满意”,这是大雄对父母的感受。
陈凯: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其实没什么诀窍,家庭幸福和谐就够了。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其实多是家长的原因。曾有对夫妻几次把孩子送来诊治,但事实上,孩子很正常,原因就在于这对夫妻在家经常吵架,孩子就跟着产生情绪问题。而夫妻俩把孩子送来医院时,不仅不吵架,而且还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就恢复正常了,当他们把孩子带回家,又吵架,孩子就又出问题。父母不是领导,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感情的,当孩子产生情绪问题,让孩子哭完、讲完,然后抱抱他,教他去判断自己的行为。如果让孩子从小管好自己的情绪,长大了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文中主人公均为化名)
记者点评>>>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0年前,孩子有了进步,换来的是家长的一句话“你看人家比你厉害多了”;孩子做错事、不听话,家长通常只会责骂和体罚;孩子委屈、恐惧的时候会哭,家长则厉声要求“不许哭”……
相比70后、80后,现在的青少年家庭结构、成长环境已经完全改变,同时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更大的压力。但是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为人方面,跟20年前相比其实并没有多大长进。在书店里,胎教、育婴、早教、幼教之类的书籍琳琅满目,与应试教育有关的参考书、教辅书更是汗牛充栋,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书籍却寥若晨星。
人有七情六欲。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遭遇挫折、受到刺激、出现纷争时,自然而然会产生抑郁、焦虑、自卑、不安、愤怒等不良情绪,此时一定要学会管理情绪,即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若长久地陷于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自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从而导致过激举动。因此,教会青春期的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全社会应当尽早补上的重要一课。
相关链接>>>
教孩子缓解紧张情绪
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考前如何教孩子缓解紧张情绪?
一、家长不能把自己的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给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请保姆、买补品、煮点心,这些都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备考状态的关心,但要适可而止,如果过分关注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和紧张的情绪。不管家长有多紧张,都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二、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不要刻意要求停掉以往的看电视、玩游戏等活动。这段时间不必要求孩子每分每秒都要看书,关键是要让孩子的情绪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三、教孩子通过跳绳、散步、打羽毛球等有氧运动,以及睡前洗热水澡、听音乐、找人倾诉、聊天等方式调整焦虑、烦躁的情绪;也可以通过使劲地抓紧拳头或身体的其他部分,然后突然放松,体会肌肉的松弛感、沉重感、温暖感,来逐渐放松。
(本报记者
吴柳涛
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