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挥起拳头
--谈愤怒的健康表达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11月6日
现代家长最大的心理纠结莫过于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愤怒表达。
过去的多子女家庭,父母的愤怒表达很容易,就是打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棍棒出孝子”,许多年轻父母耳熟能详。如果教育子女起来,老人家说:我们那时候就是打骂,简单,有效,你们也是很优秀啊!年轻的父母郁闷,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独生子女,现代教育(多子女家庭,子女为了争夺父母的爱,往往表现都是不错,不敢反抗)。
确实,打骂教育是最简单,最直接。特别是遇到安全教育,危险行为的时候,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必须一锤定音,记忆深刻。当然,我常常提醒家长,体罚教育只能打痛不打伤,青春期以后也禁止使用。更多的家长是遇到的非危险行为,陷入心理纠结。不少家长知道,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身体、心理的伤害,可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家长非常爱孩子,打完以后,心情非常难受痛苦,后悔莫及。许多家长就咨询,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一般说,打骂孩子是因为孩子犯错误了,有的是违反规定,有的是未达要求。有的是语言问题,有的是行为问题。象一个家长朋友说的,遇到孩子乱丢垃圾的行为,怎么办?愤怒是心理需要受到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发脾气就是许多家长常用的愤怒方法。当然,发脾气这样的愤怒,伤害了孩子,伤害了自己。能不能有一个既能够解决问题,又不使用打骂行为的方法呢?
一是言语表达。父母在遇到孩子犯错误的行为时,可以直截了当告诉孩子,我对你的行为很愤怒。就是告诉他,什么行为?什么情绪?孩子需要明白父母愤怒的原因。当然也可以根据情况严重程度,表达愤怒、不高兴、难受、伤心、难受等丰富的情绪表达;二是收起笑容。我们说父母在观察孩子,孩子也对父母察言观色。微笑、高兴、亲昵都是喜欢的行为,收起笑容、严肃表情,往往这样的肢体语言,就告诉孩子一个信号。当然,一个父母平时就很严肃表情,那孩子就无法鉴别了。一个平时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人,突然收起笑容,往往有威慑力,起不怒自威的效果;三是其他行为。城管人员的执法创新值得我们学习,表达愤怒,不用暴力,达到效果。如严肃注视,注视的目光给人以心理压力,我过去说,男女之间的注视,要么的火热爱情,要么是强烈愤怒;如声音提高,当然提高声音与骂人、训斥差不多,不好掌握。毕竟温柔幸福的语言往往是低音的,没有人看过谈恋爱是高嗓门的。上课时,老师突然提高声音,那可能就是提醒有同学做小动作了。如动作停止,父母突然停下手中的活,并且严肃注视,也是一种关注,甚至是愤怒表达。象孟母教子,就不仅停止工作,还破坏了她的织布,使孟子大为震惊。
当家长挥起拳头时,还是需要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教育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