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爷们气,越少家务
--婚姻中的性别角色和家务分工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8月20日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Rossi1964年第一次提出双性化概念,涉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主观幸福感,人格等。家务分工是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双方对家务劳动的分配承担。家务分工是两性关系在私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婚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性别及性别观念,相对资源(相对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时间有效性(可以用在家务劳动的时间),社会文化背景等是影响家务分工的主要因素。中国的家务分工研究晚,代表性差。大多数也是质的研究,缺乏精度高的定量研究。研究也是收集夫妇一方面数据,受到自我服务效应的影响,不能进行家庭内部分析。性别观念理论是家务分工的传统理论取向,认为关于性别角色的态度会影响家务分工,平等性别态度的个体承担更多家务劳动,导致平等的家务分工。传统性别态度的个体承担比较少的家务劳动,导致不平等的家务分工。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观念关联,男性化性别角色倾向于更传统的性别观念。
工具使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包括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中性干扰量表(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家务分工问卷,家务劳动包括6项:购买日常用品,做饭,洗碗,洗衣房,打扫房间,照顾老人。每周家务劳动频率,家务单次完成时间。另外数据需要减少自我服务效应(大约都是说对自己有利的话和评价)。
结果显示,在已婚成人中,4个性别角色类型分别有显著差异。未分化大约一半,男性多于女性。说明性别角色未分化在大学生普遍存在,而且在性别角色更加稳定的成人也大量存在。未分化类型是性别角色分化不明显,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都很少具备,是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社会适应最差,最不成熟的一种性别角色模式(说明现在年轻人,社会整体成熟度推迟)。这样类型的成人的大量存在应该引起我们对性别角色教育及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反思就重视。单性化群体(男性化的男性,女性化的女性)大约占人群的1/3,性别倒错群体(男性化的女性,女性化的男性)比例极小,说明成人性别角色主要问题体现在性别分化模糊,而不是性别倒错。
女性家务贡献显著高于男性,并且无论什么性别角色类型的两性家务贡献都是显著差异。说明在两性地位日益平等的今天,家庭内性别关系仍然呈现传统模式,不平等的分工可能导致低婚姻满意度和低主观幸福感。男性的性别气质与性别角色类型都与家务贡献相关,女性没有。说明性别角色对男性家务表现影响大于女性。两性男性化气质与月平均收入显著相关,可能与男性化特质的工具性特征有关(如独立,自信,有抱负等品质)。这些品质符合当代职场高效率要求,有利于个人成就的实现。两性的男性气质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可能是因为目前的教育目的与职场所需要的男性气质特征比较一致。另外,男性的性别气质能够预测家务表现。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