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钱可以维护一定的自尊

(2012-06-25 09:58:08)
标签:

德国

自尊

宋体

职务犯罪

负性

健康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金钱可以维护一定的自尊

--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自尊和情绪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625

   自尊自我自我系统中包含了认知,情感及评价成分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结构及测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1995greenwlad提出自尊无意识性,提出双重自尊结构的假说,认为个体自尊包括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外显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意识性和精加工推理性质的评价,内隐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无意识性和个体意识觉察之外的评价,这个过程不需要个体的意志努力和意识性监控。因为内隐自尊无法通过直接的自陈式量表进行测量,以后发展内隐联想测验iat

   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上,大量结果显示了二者相关非常微弱,具有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特点。在个体身上不同形式组合:高内隐自尊与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与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与低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与高外显自尊。请二是一致性自尊结构,后面是不一致性自尊结构。低内隐自尊与高外显自尊的人因为拥有潜在的自我怀疑,从而表现出对消极的自我评价非常敏感,及过分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增强等防御性反应。所以也是脆弱高自尊,或者防御的高自尊。高内隐自尊与低外显自尊,研究发现与抑郁症有关,frank发现具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高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没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两个都是低。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职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或者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作为社会经济地位及受教育程度等相对比较高的工职人员职务犯罪原因研究,贪污受贿等物欲型犯罪行为的发生,更多是受到过强的自尊维护动机就扭曲的自我显示欲望的驱动作用。16pf显示,财产型犯罪人员自我评价中恃强性和敢为性比较高。

   工具使用大五人格量表简版neo,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谨慎性。自尊量表ses,简式简明心境量表poms,分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愤怒-敌意,疲乏,迷惑-混乱,精力。内隐联想测量ist

   结果显示,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对相容实验的反应时明显短于不相容实验的反应时,说明他们存在明显的自我偏好。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相关非常微弱,说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具有结构分离性特征,他们是双重自尊结构。

   职务犯罪的服刑人员内隐自尊效用明显小,可能与受文化的影响使得东方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低于西方个体。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内隐自尊比较低,外显自尊比较高,他们是脆弱的高自尊或者防御的高自尊(笔者:所以他们趾高气扬,色厉内茬)。对于有这样类型自尊特点的个体,他们往往有积极的自我感觉,但是对自我威胁很脆弱和难以防守,因此会熟练使用各种类型的自我保护或者自我增强测量。这种自我增强虽然对于他们自己维持和发展高自尊很重要,但是这些策略仅对自己有益,对他人却是个负担和潜在的问题,有些被认为是欺骗性的,不合理性的,自我为中心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反社会的。金钱能够激活一般意义上的自信,力量和效能感,进而使人们在面对社会排斥时减轻了疼痛,维持了自尊。有关金钱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部分行为学实验及erp技术证实。因此,职务犯罪人员的贪利性行为可能部分地理解为来自对自尊的维护动机

   在自尊结构与人格特征,情绪状况的关系中,外显自尊得分高的服刑人员抑郁-沮丧及疲乏德国负性情绪相对比较少。性格上比较少情绪化,并且更为外向,对新的,不熟悉经验及人际关系都持开放,探求的态度。但是内隐自尊与人格不相关。服刑人员的4种自尊结构,在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谨慎性得分是有差异。说明内隐自尊作为独立变量与人格关系不密切,但是与外显自尊的不同组合却对人格产生重要影响。外显自尊与部分负性情绪负相关,与精力正相关,内隐自尊主要与精力有关。过去证明低外显自尊与负性情绪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高内隐自尊与低外显自尊个体的抑郁-沮丧,愤怒-敌意,疲乏及迷惑-混乱等负性情绪非常突出。在正常情况下,个体的内隐自尊低于外显自尊,外显自尊对内隐自尊具有某种保护功能,使其免于伤害。但是,当外在低自我评价和内在的高自我评价之间表现出一种冲突时,可能反映了本我和自我,超我,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个体的焦虑,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因此,在自尊与情绪的关系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外显自尊在负性情绪发生中的作用,还要关注内隐自尊的重要影响,内隐自尊可能比为显自尊能够更加准确而稳定地预测自发性,情感驱动的反应。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