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针灸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2012-06-23 09:23:24)
标签:
健康 |
分类: 经营随笔、医院新闻 |
中医医院针灸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门诊候诊区
1.科室介绍: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治疗: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症,也是中医针灸治疗的主要疾病。采用名老中医贺普仁、于书庄经验,以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头痛部位随证加减。结合病史及发病原因按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辨证论治。使用毫针、放血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形成中医诊治头痛的诊疗规范。
中风病
我院以针灸为特色、以中医为主体的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涵盖了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疗效确切。临床研究证实,针灸应用越早疗效越好。“醒脑开窍”针刺法、石氏中风单元等相关成果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分别被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艾灸的功效
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
二、行气活血----艾灸可以补气,养血,梳理气机,升提中气,使气血调和通达。
三、祛湿散寒----灸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可温经通络、散寒除痹,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灸法对湿寒之证尤为见效。
四、调节阴阳----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使阴阳恢复平衡。
五、回阳救逆----气阴两脱急取神阙、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六、拔毒泻热----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七、防病保健----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抗体的产生,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亚健康。
4.医学小故事
针灸铜人与王唯一
铜人的铸造,对我国医学的发展,尤其在针灸学和针灸教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故为历来针灸学家所推崇,即至现在仍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
二、病区
(一)走廊
1.科室介绍:(省略)
2.优势病种与中医特色治疗:
中风病(脑卒中)
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针灸治疗中风病是本针灸专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本专科2001年开始在国内率先成立中医卒中单元,传承金针王乐亭、国医大师贺普仁等名老中医的中风病治疗经验,结合现代医学中风病临床指南,制定了中医卒中单元诊疗规范。其中包含针对中风病不同时期病机特点的“贺氏针灸三通法”临床适应症,贺氏三通法治疗中风病常用选穴及手法、关键技术环节等内容。我科中风治疗手段包括:毫针、火针、芒针、腕踝针、中低频治疗仪、红外线照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药浴器等。
眩晕(高血压病)
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基础上,我们把防治重点放在了脑卒中最为重要的上游环节——眩晕病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石学敏院士为领导的针灸专科就开展了针刺治疗眩晕病的系列研究,形成了成熟的治疗模式,有着严格固定的选穴处方、量化规范的操作体系及明确的针刺量效关系。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取得国家级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刺治疗眩晕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3.针灸的历史渊源
针灸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远古时期,当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 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砭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则可能源于热熨之法,即将石头烧热,于皮肤局部加温而减轻病痛,后来原始人又学会了用燃烧的干枯植物茎叶代替石头,原始灸法就产生了。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相当流行了。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书,江陵张家山汉简也有《脉书》出土,此皆与经络、经脉等针灸基础理论有密切关系。针灸疗法在《内经》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灵枢》一书的古称即为《针经》,而《内经》对针灸理论详细系统的论述,也全面奠定了后世针灸学的基础。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灵枢》关于针具的记载也是医学史上最早的,它不但详细记述了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针的名称,还阐明了它们的形状与用途。《黄帝内经·灵枢》对针刺手法、治疗要点、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都做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著名医家皇甫谧,全面系统总结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撰成《黄帝针灸甲乙经》,集针灸学之大成,为针灸学经典文献,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火针与国医大师
火针是用火烧红特制针具的针尖刺入腧穴的方法,我科现任国医大 师贺普仁教授从60年代起在火针疗法的适应症及治病机理方面作了尝试和探讨,首先发起和倡导了火针疗法的临床使用,在临床实践中坚持使用火针治疗各种病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以火针为主的温通理论体系是“贺氏针灸三通法”的主要组成,此体系丰富了火针疗法的病机学说,规范了火针操作方法,包括对火针刺法归纳分类,针刺留针时间及间隔时间,较古人扩大了施术部位及适应症,归纳了注意事项和禁忌症等。独创贺氏火针针具,并制作出一系列适用于不同临床适应症的火针,建立了成熟稳定的制作工艺。继《内经》、《针灸聚英》后又一次全面总结了火针的应用。
4. 养生保健
春季
春季是阳气上升,发育万物的季节,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季之应,养生之道也”。“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以暢生气。“天气寒喧不一,不可頓去棉衣”。此外,还应做到以下六点。1.春季养肝,情绪稳定保你平安;2.三通保健,排出毒素一身轻松;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健康长寿;4.起居有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生食蔬果,保证营养要有选择;6.春捂勿劳,保暖抗病预防感冒。
夏季是阳气浮长,万物茂盛的季节,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还应注意夏季养心,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保持二便通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起居有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秋季是万物盛实的季节,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称: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摄生消息论》认为秋三月主肃杀,主张“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次,咽津,一两手搓热熨眼数,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这里还提到了用气功吐纳等顺应秋季气候变化的方法。此外,秋季多燥,患者还应注意避免进食辛辣食物,耗伤脾胃阴津。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摄生消息论》记录更详:宜服补酒或山药酒三杯,以通阳气。此时,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益气温阳养阴之品,以补后天之本。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不得频用大火烘炙,尤甚损人,以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风寒,不宜早出以冒霜威。
(二)护士站
1. 介绍本科室中医护理特色
我科开展了中医辨证施护,重新修订中风病、头痛、抑郁症、失眠、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六项中医护理常规。对三个优势病种(中风病、头痛、抑郁症)制定了中医健康指导方案及健康宣教护理方案。2009年在我科进行了北京市中医系统的中医护理查房,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今年7月我科成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实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按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层管理,责任护士负责3~6个病人。
(三)病房
1.主题病房:卒中康复家园
将卒中康复观念深入人心,给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护理理念与技术,为医、护、患提供一个交流与促进的平台。
2、主题效应:
(1)短期效应:通过 “康复无忧大讲堂”的开设,让广大患者了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为康复护理打好基础,同时也为主题病房的宣传做好铺垫。
(2)长期效应:通过主题病房的一系列工作与活动,让卒中后康复护理深入人心,让患者与家属认识到中风治疗固然重要,但中风后如何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才是根本所在。
3.患者病房
三.名医工作室(省略)
针灸科传承谱系
针灸科名老中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