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2012-06-23 09:20:15)
标签:
健康 |
分类: 经营随笔、医院新闻 |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门诊候诊区
1.科室介绍:(省略)。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治疗:
心衰病
心衰病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最后结局,发病率高,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似,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既往属于中医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现已统一命名为心衰病。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在陈可冀院士的领导及老一代心血管专家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和研究,认为心衰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肾气虚、阳虚,血瘀水停是心衰病发病的基本病机,故以益气活血利水、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或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常用治法。上世纪70年代以来,心血管中心在心衰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研制了有效方剂,如北五加皮汤、北五加皮片、北五加皮冲剂,在治疗心衰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生脉Ⅱ号等医院制剂,经多年临床观察,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接受。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优势病种研究显示: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治则的黄芪生脉饮加减治疗晚期心衰病人,对减少心衰事件再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独特优势。对急危重病人在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合并血滤治疗亦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可缓解病人急性期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特色疗法:
舌操
中医自古应用舌诊的方法,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和性状,来了解人的内脏是否患病。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所以舌和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舌操可起到鼓舞心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促进病情缓解。
耳针
耳针指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泛,操作方便。耳与脏腑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心血管科常见病具体穴位如下:眩晕:神门、肝、心、交感;胸痹心痛:交感、心、小肠、神门、内分淡;心衰病:肾上腺、皮质下、心、肾、三焦。
药枕
药枕疗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具有简易、方便、有效的特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中医学认为,人的头颈处经脉网罗密布,穴位较多,使用药枕,利用睡眠时头部的温度,促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散发出来,缓慢持久地刺激经穴,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处方:晚蚕沙、夏枯草、草决明、菊花。晚蚕沙—清肝明目、熄风化痰、口服可润肠通便。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清肝火散瘀结。草决明—清肝明目、清热,口服可润肠通便。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3. 活血化瘀治疗胸痹心痛的历史源流
中医学对机体各种疼痛的发生有一个解释,就是:“不通则痛”。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一般也认为是 “血脉不通”的结果,所以临床上常运用“活血化瘀”药剂治疗。《黄帝内经》中即有“血脉凝泣”、“脉不通”等记载。 公元 六世纪南北朝医生陶弘景和明朝医生李时珍分别明确了活血药丹参和降香有治疗“心痛”的作用。公元七世纪唐朝《海药本草》和宋朝的本草学著作也都认识到乳香、没药有治疗“心腹血瘀作痛”的作用。公元十二世纪元朝医生罗天益还用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治疗“心气痛不可忍”,明朝《证治准绳》也应用了血竭散(血竭、没药)等。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指出“治病之要决在于明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并创立血府逐瘀汤治疗胸部血瘀证。
二、病区
(一)病区走廊
1.科室介绍:
参考门诊科室介绍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治疗:
(1)胸痹心痛
心血管中心根据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结合胸痹心痛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病机特点,强调急性期以芳香温通、急开其痹为大法,并研制宽胸丸、宽胸气雾剂和贴膜等应用于临床,证明有较好的缓解胸痹心痛的作用;病情缓解阶段,则围绕血脉瘀滞这一基本病机,根据患者寒热虚实不同,分别采用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活血、袪痰活血、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活血等治法,并制定了相应的方药。
(2)真心痛
陈可冀院士根据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舌苔厚腻、垢浊,口气秽臭,大便不畅等临床表现,认为其病机在气虚血瘀基础上多兼有秽浊凝滞、腑气不通,并创制益气活血、化浊通腑的愈梗通瘀汤用于临床治疗。初步临床观察,显示有保护心功能和改善生命质量的作用,现已在临床推广应用。
心血管中心率先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配伍中药干预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表明,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可明显改善梗死相关节段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左室收缩功能及血运重建后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及生活质量。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证实了中医药治疗的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优势。
3. 特色制剂
(1)芎芍胶囊:主要成分为川芎、赤芍。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
于血瘀型冠心病。0.4×80粒/瓶,每日3次,每次2粒,口服。批号:(99)京卫药制字【087】第F-1621。
(2)生脉Ⅱ号口服液:主要成分为党参、麦冬等。功效:益气养阴、生津复脉。用于气阴两亏,心慌气短,脉微自汗等症。 10毫升×20支/盒,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口服。批号:(96)京卫药制字【087】第F-110。
(3)宽胸丸的由来
中医学应用芳香温通法治疗“心痛”的记载很多,《金匮要略》的九痛丸和乌头赤石脂丸,《千金方》的细辛散和蜀椒散、五辛散,《肘后方》的桂心散,《证治准绳》的降香、川芎、元胡、刘寄奴等的综合应用,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的治疗方法。在以上这些经验的启发下,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在宋朝洪氏《集验方》中所载古方“哭来笑去散”的基础上加减配制成“宽胸丸”(荜拨、良姜、元胡、檀香、冰片、细辛),临床证明对胸痹心痛有温通解痛作用,特别是对胸痹心痛伴肢冷、汗出、脉迟等虚寒表现者疗效较好。
4. 医学小故事
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胸痹心痛(冠心病)患者
传统中医学虽无冠心病这个病名,但历代文献对类似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均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有关医籍中记载的“卒心痛”、 “厥心痛”、“胸痹心痛”、“胃心痛”、“真心痛”等,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由此所致的心源性休克等症状相似。
我国具有世界医学史上经病理证实的年代最早的胸痹心痛病人。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具女尸,病理证实该女尸左冠状动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阻塞管腔,超过3/4,病变达到四级;左前降支上1/3接近完全闭塞;左室前壁近心尖部的瘢痕灶示生前有心肌梗死。随墓出土有不少芳香温通药物,包括藿香、辛夷、高良姜、花椒、肉桂等。上述随墓中草药,都是现今芳香定痛的常用药。
5. 养生保健
(1)以歌诀形式介绍节气养生,朗朗上口
立 春
立春之后宜养阳,全年防病保健康。
阴冷莫过倒春寒,加强锻炼要保暖。
立春宜吃升发物,民俗咬春好处多。
心情舒畅助养肝,积极养生莫怠慢。
雨 水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饮食清平忌厚腻,滋补脾胃宜食粥。
惊蛰
精神放松调膳食,宜动宜静皆养生。
清明养生重精神,神清气爽身体壮。
空气潮湿人体倦,谨防寒暖疾病染。
(2)眩晕(高血压病)的调养
药膳:
决明子粥
【配方】炒决明子 12g、白菊花9g、芹菜100g、粳米50g、冰糖适量。
【保健作用】平肝潜阳、清热降压。
【适用人群】症见眩晕、头痛、头胀、耳鸣、易怒者佐餐。
【宜忌】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制作】决明子、菊花加水煎煮,滤去药渣、取汁,后入粳米煮粥,加入冰糖调匀即成。
足浴疗法
中国足疗源远流长,春秋《礼记》翔实记载了以中草药煎汤熏、浸泡的“薰、蒸、浸、泡”疗法。“足是人之根,足疗治全身”,古时候神医扁鹊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现了用中草药热水泡脚的祛病方法,据说这就是中药浴足、足疗的前身。
磁石降压方:
【配方】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g,独活18g。
【用法】 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待温时泡足,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1剂药可用2~3次。
【功效】可平肝潜阳。
茶疗
眩晕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病,患者除了应坚持药物治疗外,经常用中药泡茶饮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菊花茶:
【配方】菊花3g 银花3g 甘草2g
【用法】所用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产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g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功效】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3)太极拳
可根据病情、身体情况,选练简化太极拳或陈式太极拳。打拳时动作要柔和,姿势放松,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可以成套练习,也可以仅重复其中几个动作,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钟。
(二)护士站
介绍本科室中医特色护理
眩晕自我保健10法
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根据中医的“平肝息风”理论,对人体的太阳、百会、风池等穴位进行按摩,可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对预防和治疗眩晕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主要有呼吸放松法、按摩百会穴、按揉太阳穴、按摩风池穴、摩擦颈两侧、摩抹脑两旁、揉抹曲池穴、按揉内关穴、扩胸调内气、引血脉下行。
三、名中医工作室(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