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外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2012-06-23 09:18:25)
标签:
健康 |
分类: 经营随笔、医院新闻 |
中医医院外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门诊候诊区
1. 科室介绍(省略)
候诊区中医文化长廊
2. 优势病种与中医特色疗法
肠结(急性肠梗阻)
臁疮(慢性下肢溃疡)
臁疮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皮肤或粘膜组织缺损,创面难以愈合且易反复发作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下肢溃疡。科室运用“补虚祛瘀生肌”、“煨脓湿润(煨脓祛腐、煨脓长肉)”、“祛瘀化腐、活血生肌”等治法,分期辨证,内外结合治疗,并研制了复黄生肌愈创油膏等医院制剂,同时采用贴敷、溻渍、熏洗、艾灸、缠缚等特色疗法,可以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愈合质量,疗效明显。
中医特色疗法
拖线疗法
用球头银丝探针导引,到达窦瘘基底部,以粗丝线或纱条贯穿于窦瘘中,将祛腐生肌药物掺于丝线上,通过每日来回拖拉引流,促使窦瘘创面逐渐愈合。适用于各种难愈性窦瘘类疾病。
灌注垫棉法
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将祛腐生肌药液注入窦道,并借助反复滴注灌注时的机械性压力使脓腐得以排出,便于引流,不致脓液在体内蓄积;并可防止窦道假性愈合;且可保留药液的缓慢渗透,持续发挥效能,可明显促进与加速窦道疮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适用于各种复杂性窦瘘。
熏洗疗法
首先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温度适宜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箍围疗法
适用于毒蛇咬伤、毒虫蜇伤、丹毒、疔疮、走黄、骨髓炎等疾病。该法是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作用的一种敷贴方法,古称“围药”。清代,围药为广大医家所推崇。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围药论》曰:“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科之中,尤重围药……”。
3. 介绍本专业的医案故事
《外科正宗》肠痈论
一男子小腹胀痛,里急后重,时时下脓,医作痢疾治之愈重,诊之脉芤而数,此小肠痈也。薏苡仁汤一服,下脓升许,随不坠重,更以牡丹皮散六服而安。
一幼妇产后月余,腹中渐痛,肿胀如蛊;内医纷纷认为蛊病,又月余,沉重昏愦,彼家已弃不治。请予视童稚疮恙,偶言此,予讨诊之。彼时人虽昏愦不苏,诊之其脉细数有力,此内痈脓病也,犹似不妨。彼家曰:无之理。予曰:腹肿上见而按之,一决其生何如?随视肿皮,紧急光亮,脐下大热,此内痈不妨,乃万无一失之病。彼家欢悦,分付先备净桶,用滚汤半桶盖之听用。先以薏苡仁汤加酒炒大黄二钱,徐徐灌服,待腹中觉痛,搭起患者坐桶上,热气熏蒸,其脓下如涌泉,连汤与脓,约共满桶,其患即苏。更服八珍汤加牡丹皮、五味子,调理月余而安。
一妇人小腹肿痛,小便如淋,诊之脉缓而芤。此得之行经时误餐生冷,又兼恼怒,肝火急驳,瘀血而成内痈。脓尚未成也,以大黄汤下之,瘀血出尽而安。
外科诊室内悬挂的中医名言警句
病区
(一)走廊
1. 科室介绍
参考门诊科室介绍
2. 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疗法
脱疽(糖尿病足)
脱疽是消渴病主要、常见而又严重的慢性、进行性的并发症之一,截肢率及致残率高。临床以下肢麻木、刺痛、发凉、间隙性跛行,继而出现溃疡、坏疽为特征。科室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形成益气化瘀为主、内外合治、分期辨证的综合治疗方案,强调益气化瘀贯穿治疗始终,综合运用敷贴疗法、箍围疗法、切开引流、药捻引流、中药灌注、中药湿敷、垫棉缠缚、蚕食清创等中医特色外治法,并在国内首次将拖线法应用于治疗穿通性溃疡或窦道,取得显著疗效,能促进溃疡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
3. 中医外科名家及学术流派
华佗,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为后世托名之作。华佗医术高超,《三国志》上载有华佗治疗的20多个病例,华佗尤长于外科,他创制了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下的手术治疗。他还长于养生,发明了“五禽戏”,模仿动物动作进行医疗体育锻炼。华佗在当时已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他的外科手术,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
陈实功,明代外科学家,江苏东海(今南通市)人。他于明万历四十五年撰写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是其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书共二十余万字,分四卷。从病痛的根源、诊断到外科上常见的大部分疾病,从病因理学说到临床症状和特点,以及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等,从各种病情的形状到药剂的组成,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对皮肤病、肿瘤都有较多的论述。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
中医外科到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外科专著增多,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
“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
“心得派”以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高氏的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病病因病机的阐释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在治疗上擅长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二)护士站
褥疮的预防与护理
褥疮是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预防褥疮主要通过缩短压力对局部组织作用的时间来防治褥疮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
体位变换:解除压迫是预防褥疮的主要原则,又是治疗褥疮的先决条件。体位变换可防止病人同一部位受到长时间的持续压力。一般交替地利用仰卧位、俯卧位。体位变换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必要时每30分钟翻身1次。翻身动作轻柔,不可拖、拉、拽。
减轻骨突突出部位的压迫:垫好软枕、充气垫圈、海绵等物品架空,避免压力过于集中。垫圈充气应1/2~2/3满,不可充气过度。
避免外伤:缺乏神经支配或营养不良时即使是很轻的皮肤损伤,也会发生感染,演变成与褥疮相似的创面,因此要特别注意清除床面、座椅上的异物。还应注意及时修剪指(趾)甲及清洁甲缝,以免划伤、感染皮肤。
加强营养:营养不良的病人,因皮肤对压力损伤的耐受力下降,容易发生褥疮,且愈合困难。所以要注意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防止病人出现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鼓励病人活动: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情况下,鼓励病人积极活动,防止长期卧床不动而导致各种并发症。让病人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采用静、动结合的休息方式。
(三)病房
病房放置的膏方宣传三折页
三、专家介绍(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