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2012-06-22 20:54:36)
标签:
健康 |
分类: 经营随笔、医院新闻 |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门诊候诊区
1.科室介绍:
(省略)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疗法
骨痿(骨质疏松症)
骨痿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我科有一整套骨痿诊断、治疗、护理体系。通过中医辨证,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补肾温阳,健脾益气,补肾健脾活血的方法,能较快缓解腰背疼痛、腿抽筋、多汗、周身乏力、不能持重、行动困难等躯体症状,并能提高骨密度。
研制了适合老年人的个体化的系列医院制剂,其中劲骨坚颗粒1号,适合于老年肾虚患者;劲骨坚2号适合于老年脾肾两虚患者;筋骨坚3号适合于脾肾两虚兼血瘀患者。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骨痛、肾虚脾虚和血瘀症状,增强体力,增加骨密度值,并提高激素水平。
颤证
颤证中医亦称“振掉”、“颤振”、“震颤”,包含了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我科认为颤证病位在筋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颤证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热互阻、肝风内动所致,治疗以滋阴熄风、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将中药内服外用、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中医各种特色疗法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根据老年颤证患者肌强直、行走困难、翻身困难、写字过小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病证特点,开展了熏洗治疗的中医专科特色技术,在辨证口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外洗外敷,能有效缓解患者高肌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减少医疗费用。
老年眩晕(老年高血压)
我科50余年来几代人致力于眩晕的临床实践,认为老年眩晕虚证居多,多责于肾,肾虚乃其基本病机,施治重在益肾。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即可产生眩晕、头痛为主症的眩晕病,进而导致全身阴阳气血的调节紊乱,是导致老年多病久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们在眩晕病肝实肾虚病机基础上提出“肾气亏虚,血脉不和”是老年眩晕的重要发病机制,认为“补肾和脉”为治疗老年人眩晕病之大法,研发了中药医院制剂“补肾和脉颗粒”,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3.本专业医学小故事
《名医类案·中风》中“中风”的医案
“许胤宗治王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而脉沉。事急矣,非大补不可也,若用有形之汤药,缓不及事。乃以防风、黄芪煎汤数斛,置于床下,汤气熏蒸,满室如雾,使口鼻俱受之,其夕便得语。此非智者通神之法不能回也。盖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也。”案中讲述了王太后得了中风病,不能讲话,此时不能服用汤药,许胤宗便用熏蒸法,使汤液之气满布室内,通过口鼻及全身毛窍,使经脉气血得以畅行,口窍开而能言。
二、病区
(一)走廊
1.科室介绍
参照门诊科室介绍
2.优势病种与中医特色疗法
中风病
中风病是中医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统称。我科针对老年中风病(缺血性卒中)的各种特点,提出分期分证、综合治疗、各有侧重的临床治疗思路。分期分证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长,综合治疗以应对老年中风病多病一体、虚实夹杂、以虚为主、以虚为本的临床特点。急性期重在降低死亡率、改善功能,病情稳定后,重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积极预防复发。在研究古方的基础上研发制造了全天麻胶囊、三七通舒胶囊、芪龙胶囊等中成药。突出中医外治法在中风病功能恢复降残方面的作用,外治疗法主要包括:外洗Ⅰ号方,治疗中风病弛缓性瘫痪,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外洗Ⅱ号方,治疗中风病痉挛性瘫痪,出现肢体拘急挛缩,屈伸不利;开音膏敷双侧人迎穴,治疗中风病所致语言謇涩、吞咽呛咳。
3.中医中风病历史渊源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黄帝内经》首论风邪可以直接侵袭人体,发为中风。《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中风发病的内因,《内经》明确指出与体质、饮食、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之致使脏腑失和、气血失调而发中风病。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内发为本病。
唐宋时期,医家多持“内虚邪中”的观点。唐?孙思邈认为,“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宋?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内虚邪中的观点:“真气先虚,营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可见,唐宋时期医家多认为风邪外袭虽是引发中风的直接原因,但脏腑失和导致的营卫不足、气血亏虚是其内在基础。
金元时期,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各出新解。刘完素认为中风是肾水不足,心火暴甚使然,“五志过极”郁而化火,发生中风。李东垣则专于气虚,明确指出中风因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至元代,朱丹溪则提出痰邪为患,《丹溪心法?论中风》篇有云:“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后有论者,多不出此三家范围。
自金元起,虽然医家多从内风立论,但并未完全摒弃“外风说”。明初王履首先将真中、类中区分,在《医经溯洄集》中认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清·叶天士明确提出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的观点,并且进一步阐明其病机的关键为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清?王清任则专门阐述了气虚与血瘀在病理上的相互联系,把气虚视为导致血瘀的重要原因,其所创制的补阳还五汤也成为后世常用的名方。近代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所致。
4. 养生保健
介绍不同体质的“治未病”养生
阳虚质的“治未病”养生
饮食调养:平时可多食韭菜、生姜、辣椒、芫荽、葱、蒜、芥末、花椒、胡椒、牛肉、羊肉、狗肉、鳝鱼等甘温益气之品。少食黄瓜、藕、荸荠、莴苣、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生活起居: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居住环境应空气流通,居室以向阳为佳。秋冬要注意保暖,夏季可在自然环境下适当纳凉,避免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中。平时注意足下、背部及下腹部等部位的防寒保暖。可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并防止过多出汗。
运动养生: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广播操等。夏天不宜过分剧烈地运动,冬季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雾、大雪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
情志调摄:多与人交谈、沟通。对待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及时消除情绪中的消极因素。平时可多听一些激扬、高亢、豪迈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止悲忧和惊恐。
血瘀质的“治未病”养生
饮食调养:可多食黑豆、海藻、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金桔、橙、柚、桃、梨、山楂、醋、玫瑰花、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理气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甘厚味之品。
生活起居:作息时间宜有规律,可早睡早起,保持足够的睡眠;但不可过于安逸,以免气机郁滞而致血行不畅。
运动养生:可进行一些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保健按摩可使经络畅通。血瘀质的人在运动时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脉搏显著加快等不适症状,应停止运动,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情志调摄:及时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防止郁闷不乐而致气机不畅,可多听一些抒情柔缓的音乐来调节情绪。
(二)护士站
中医特色护理
眩晕外治疗法-中药足浴
处方: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方法:将煎好的药倒入木盆中,温度40~50℃左右,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20~30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个疗程。功效:清肝降压。有皮损者及疮疡脓肿早期患者禁用。
护理科普知识及展板(图略)
夏季茶疗降血压
夏季天气炎热,眩晕患者除应坚持药物治疗外,也可适当饮用既能解暑又能降压并且清凉可口的饮料。
荷叶茶:荷叶的浸剂和煎剂清热解暑,升清降浊,降血压。用鲜荷叶洗净切碎,水煎放凉后可代茶饮用。
莲心茶:莲心即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其味极苦。用莲心12g,开水冲泡代茶饮用,除能降血压外,还能清热、安神。
菊花茶:用3g左右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泡茶饮用;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效,适合眩晕患者常饮。
决明子茶:决明子5~10g泡水代茶饮,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
介绍老年人冬季常用养生食疗方
胡萝卜炖牛肉
原料:牛肉400g、胡萝卜200g、生姜,葱、八角、花椒、老抽、料酒、盐、食用油
制作方法:胡萝卜去皮切滚刀块,牛肉切小块汆水,捞出。锅内放入食用油,烧至六成热下入八角花椒葱姜出味,下牛肉煸炒至肉白,放胡萝卜、料酒、老抽小火煨熟,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保健养生功效:胡萝卜性味甘平,壮肾阳,除寒湿,健脾化滞。
当归红枣炖羊肉
原料:羊肉500g、当归10g、红枣10个、生姜20g、料酒、精盐
制作方法:羊肉切小块,放入冷水锅里。大火加热,将血沫打去,肉捞出洗干净,红枣去核,姜切片。把羊肉、当归、红枣、生姜、料酒放入砂锅里加清水置于火上烧开,转小火炖两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保健养生功效: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红枣健脾和胃、益气生津,羊肉益气、补虚、温中。此汤补温逐寒,养血通脉,是冬季养生的佳品。
(三)病房(图略)
三、名中医工作室(图略)
(省略)。
以展柜形式介绍专科学术成就(图略)
(南平市人民医院 吴剑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