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2012-06-22 20:50:16)
标签:
健康 |
分类: 经营随笔、医院新闻 |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门诊候诊区
1.科室介绍 (图略)
(省略)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治疗
胃脘痛(慢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
我科长期以来设有“萎缩性胃炎专病门诊”,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治疗有特色和优势病种等研究项目,经过长期探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病机特点,证候规律及常用治则、治法、方药等进行了科学总结,形成了突出辨证论治,强调益气活血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药防治方案,研制了“胃舒胶囊”、“健胃定痛胶囊”、“温中消痞颗粒”、“清化和胃片”、“胃肠散”等多种医院制剂,在逆转和延缓癌前病变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痞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功能性胃肠病,治疗疗效突出,但其复发率高,半年后复发率可达50%以上。胃痞病患者多存在情志失调,如焦虑抑郁状态,严重影响疗效。我们针对上述治疗难点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我科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出胃痞病以脾虚气滞证最为多见,治疗时应健脾和胃、调理气机,治疗上要抓住健脾、理气、和胃三个环节。因此,我们采用针对基本病机为主的综合调理方案,进行生活、精神等方面指导,形成缓解期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案,临床获得满意疗效,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3.介绍本专业的医学小故事
药材“吴茱萸”的传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诗中描述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俗。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长房对他说:“
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劝重阳登高,效桓景避灾之义。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吴茱萸的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其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二、病区
(一)走廊(图略)
1.科室介绍
参照门诊科室介绍
2.中医优势病种与中医疗法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为临床疑难疾病,治疗后70%患者可进入缓解期,但1年后50%以上患者再次复发,进入活动期,因此如何防止复发是治疗难点之一。我们通过开展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总结名老中医李乾构教授治疗久痢的经验方,认为本病的病机本质是肠络受损,血腐肉败。强调养血和血和清热解毒,可以加速诱导久痢的缓解。我们从临床上发现,本病缓解后其病机多表现邪势已衰,脾虚或脾肾两虚为主。在调养脾肾的同时,仍兼顾养血和血,可以更好地延缓病情。通过开展独创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中药直肠滴注等疗法,辨证论证、内外治结合治疗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优势突出。
穴位埋线疗法
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可达到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功效。其主要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吐酸病、胃痞病、泄泻病、便秘),久痢,脂肪肝,胃脘痛等。
穴位注射疗法
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液注入腧穴内,以充分发挥腧穴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主要治疗:胃脘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
3.中医脾胃病历史渊源
脾胃病学初创于《黄帝内经》, 发展于仲景, 建立于东垣,
充实于叶桂。《黄帝内经》对胃的解剖结构及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奠定了脾胃病学基础理论。《伤寒论》在对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提出脾胃之气是放在首位的,脾胃功能正常则不宜受邪致病。《金匮要略》重视脾胃的观点,贯穿于书中理法方药的全过程。李东垣创立了脾胃论,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完善了脾胃学说。
4.养生保健
(1)生活方式指导
食后养生三法
食后宜欣赏音乐
《寿世保元》中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书中亦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从这里人们得到的启发是:柔和轻快的音乐,乃至赏心悦目的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食后宜摩腹
饭后以手轻轻摩腹,手法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或以顺时针方向,用手掌环转推摩,均能促进腹腔内血液循环,加强胃肠消化功能。
食后宜缓行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强调:“食毕行步踟蹰(要走不走的样子)则长生”,
可见,食后宜行步,行步宜缓慢,这对食物的消化和人体的养生是有利的,而食后急行会损害健康,引起疾病。
应春气以养生,应夏气而养长,应秋气而养收,应冬气而养藏
(2)辨证饮食指导
药粥疗法治疗胃脘痛
中医认为胃脘痛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受惊、季节变换等因素有关。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患了胃痛,尤其如此,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也可以试试食疗方,简便易行,疗效可靠,有利于减少发病,避免反复。当然食疗也要分清寒热虚实。
火热胃痛
症见: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疼痛拒按,泛酸、嘈杂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药粥方:蒲公英30g、百合15g、粳米100g、冰糖50g。功效:清热和胃止痛。制法:先将蒲公英冲洗干净,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后去渣留汁,再将百合、粳米分别淘洗后放药汁中以文火煮粥,粥熟加冰糖融化即可,分2次温服。
寒凝胃痛
症见:胃痛剧烈,疼痛拒按,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呕吐纳呆,进食痛增,舌苔厚腻,脉弦滑等。药粥方:生姜20g、葱白15g、大枣10g、粳米100g,红糖适量。功效:温胃散寒止痛。制法:将大枣去核、粳米淘洗后共放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煮至粥将熟时加加入红糖、葱、姜末,再煮5分钟即可,分2次温服。
(3)情绪调理
情志也成为“七情”,当中以“怒伤肝”危害最大,与脾胃病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中医学认为肝属木,脾(胃)属土,在五行关系中“肝木克脾土”,所以脾胃病最忌动怒。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躲避法、转移法、释放法、诉说法、控制法、升华法、安慰法、让步法、默诵法、静思法及忘却法。
(二)护士站
介绍本科室中医特色护理
中药足浴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采用中药足浴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是我科护理人员开展的特色护理之一。该方法对胃脘痛、久痢、、吐酸等各种常见病均有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于消化道疾病伴随的情绪抑郁、失眠、头痛、四肢不温和疼痛效果较好,能使病人食欲增进、神清气爽、睡眠改善、四肢轻健。
耳豆贴敷治疗慢性胃肠病
耳豆贴敷是科室特色护理项目之一,是通过贴敷王不留行或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健康知识生活园地
(三)患者病房 (图略)
介绍中医养生法,包括情志调摄养生法、药物调理养生法、运动劳作养生法等。
三、名中医工作室(图略)
四、专科特色标识(图略)
1.科徽左上角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徽,寓意脾胃病科是西苑医院集体中重要的一员,科室的利益服从于医院的利益,科室的发展与医院的繁荣息息相关,一切以医院大局为重。
2.右下方为一红色的胃图形,取意于“胃多气多血”,脾胃的努力的方向是通过传统中医药的诊治使得患者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脾胃,从而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3.红色同样象征科室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向上、有激情、有活力”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
(南平市人民医院 吴剑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