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价值观对伦理学事件的影响★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1月30日
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在价值观的概念上达成共识,在区别“值得的”,“想要的”两个概念后,将价值观定位成“以人为中心的”,关乎“值得的”东西。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价值观作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独特领域,是一种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的,具有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的深层心理建构,是文化成员合理的信念体系。每种社会文化都存在文化价值观,这是个体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被教导的一套与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价值,这套价值是共存于某种文化成员中的。与价值观类似,伦理也取决于研究的角度和层次,伦理是一套系统化的标准或者准则,与价值观有关,与道德相融,对行为有规范作用,具有向真向善向美的目标倾向。
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守则的建立经历了60年漫长过程,并且进行了几次修改,最终呈现出现今天比较完善的版本。,hobbs提出产生于真正本土心理学的伦理学才有生命力。中国人谈论伦理所强调的重点是人要有很高的个人修养,并要谨守人际互动的规范。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中都主张伦理就是人际关系中互动的规范或原则,而中国的伦理也是遵循中华文化传统的人伦规范的。
中国的心理治疗比较晚,到2007年,才出现中国心理学会制定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并且直接借鉴了西方伦理守则。鉴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发展和完善现在的临床伦理守则使之与我国文化相适应就特别重要。过去认为,在规则不够明确的时候,人们往往依赖自己的价值体系以及自己对规则的解释作出判断,即按照个体的价值观进行伦理决策。
目前在价值观与决策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是管理心理学领域。一些决策模型把价值观作为一项影响因素纳入了决策的伦理维度。决策是一个连贯的活动,表现为一个不断地识别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选择行动路线并且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伦理决策,既定的伦理条例是重要影响因素,确保出现有效行为的原则,另外一方面,价值观等个人因素也影响着制定决策的组织原则。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伦理决策方面,讨论了伦理决策模型。jennings总结了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的9大伦理价值观:一类与建立和维持人际接触相关,包括关系联结,自主性,获益性,无伤害性;另一类倾向于建立和维持专业水准:包括专业能力,谦虚谨慎,专业成长,开放地对待复杂性和模糊性,自我觉知。
目前国内,对于价值观与伦理接触的关系还没有研究,关于价值观对咨询和治疗的影响,关注和讨论是对价值干预的讨论,心理咨询的价值悖论与责任伦理,心理治疗师的价值观对治疗关系和治疗过程的影响。停留在价值观与咨询相关内容的讨论,缺乏质性和量化研究。
一、
量化研究: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价值观及对伦理决策的影响。对象是正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平均年龄38岁,平均从业年限7年,平均每周心理咨询的时间8小时,工作以医院和学校为主,各35%,私人诊所11%。同时在2个以上单位从事心理咨询的7%。工具使用价值观调查问卷;情境问卷,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外的联系(情境1、来访者从别处获得咨询师的电话,在非咨询时间打电话;情境2、咨询师出于应激主动留电话,来访者情况好转后仍然经常打电话)、改变咨询或治疗费用(情境3、来访者对咨询要求满意增加咨询费;情境4、来访者对咨询满意提出一次性赠与款项)、熟人介绍咨询(情境5、单位领导带自己孩子来咨询室咨询;情境6、单位领导邀请咨询师去其住所为自己子女咨询)3类。对象回答情境下肯定决策的可能性,决策时的内向冲突程度,认为自己决策符合伦理的程度。共13项价值观,按照从高到低排:尊重、责任、诚信、自我觉知、自主性、公正性、专业成长、关系联结、开放的对待复杂性和模糊性、专业能力、无伤害性、谦虚谨慎、获益性。分别是原则性价值观(公正性、责任、诚信、尊重、关系联结、无伤害性),操作性价值观(自主性、获益性、专业能力),维持专业水准价值观(专业成长、开放的对待复杂性和模糊性、自我觉知、谦虚谨慎)。
二、
质性研究:影响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伦理决策的因素。通过访谈形式,对13项价值观进行解释,在不同情境下决策理由。对象认为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伦理原则是设置(保密)与态度(尊重真诚、以来访者利益为重)。★过去经历对伦理决策的影响。★冲突规避对决策的影响:1、以退为进,对象不管自己实际态度如何,都先作应承,局势稳定后再委婉道明态度,而避免因为直接拒绝而可能导致的伤害。如情境5,先说明不接,可以推荐其他心理咨询师,紧急情况可以带来,了解情况,再介绍别人。2、曲线救国,情境5多,当无法直接拒绝时,先接待来访者,通过说服来访者寻求其他咨询师的帮助达到终止进一步咨询的目的,从而既维护临床伦理,又不损伤现实人际关系。如专业内的人,与专业外的人理解不同,拒绝别人,别人觉得不通人情。看一次,不是正式的正常的心理咨询,就是一个评估性的访谈,只评估不治疗(或者去住院,去门诊,去其他心理咨询师)。2、分身有术,许多心理咨询师,又担任其他职务,双重身份带来工作困扰,在临床伦理决策中,可以用另外一个身份来定位自己,绕开冲突。如心理咨询师是老师,就需要在咨询时是心理咨询师,在教学时是老师。★人际关系对伦理决策的影响,人际关系是现实因素需要考虑,情境5的肯定决策是违法伦理守则的,但是大多数还是肯定决策,是考虑人际关系,同时对象会找一个自己行为的合理解释。需要灵活性把握,同时接待来访者,因素医生规范要求。
来自国内的临床伦理守则的价值观(尊重、诚信、公正性、责任)被认可程度更高,可能与心理咨询师对出自本土的东西更容易接受,这些价值观也更形而上,因此,心理咨询师的理解和使用赋予更大灵活性。
其价值观是否对专业工作伦理决策进行预测,结果是不能的。因为项目设计都重要,没有区分度,出现天花板效应;与西方人比较,中国人的价值观不够终极性,具有实用性,世俗性的倾向。同时也不具有西方人意义上的“工具性”,中国人是通过对伦理价值的认同和遵奉将终极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中国人是现实浪漫主义者)。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对于同一伦理原则可以有多方面解释,在遇到冲突时,能够巧妙运用迂回战术进退得当。从价值观到伦理决策是有许多曲线,结果可能是殊途同归,也可能是分道扬镳。许多现实因素影响决策,如人际关系和专业人员双重身份,他们对同一价值观有两面性解释,对可能产生冲突的伦理情境采用曲线策略避开冲突。心理咨询师应对策略规避冲突情境的深层次原因,可能与中国文化特点有关。处在冲突情境,更多考虑人际关系,并以此来指导治疗关系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西方心理咨询师更多考虑专业工作及规范存在差异。“和为贵”的价值观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行为里面,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摸索了许多切实可用的办法来减少冲突的产生。中国心理咨询师对同一伦理价值观有正反面两个解释,一方面体现中国人的辩证性思维,给临床心理工作带来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办法心理咨询师因为对伦理条例理解不当带来工作失误,甚至出现部分道德水准不高的心理咨询师会钻伦理条例的空子从而逃避责任,因此,制定伦理细则应该尽可能具体明确避免歧义。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