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民陳女士家的書桌上,往日曾被她擺在顯眼位置的一本書——《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不見了。6月4日,陳女士告訴記者,書被她收起來了。
陳女士是湖南衛視《百科全說》的忠實觀眾,几乎每集都看。“把吃出的病吃回去”,“廚房就是最好的病房”……看完張悟本的節目后,陳女士接連買了几十公斤的綠豆,紅豆,天天煮著吃。“我們單位,好多人都買了《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這本書,豆子也買了不少。沒想到,張悟本卻被曝是偽養生。”陳女士說,“電視上學到的養生知識都不可靠,我們還能信誰?”
《百科全說》催生養生熱
隨著湖南衛視《百科全說》的熱播,特別是張悟本“把吃出去的病吃回去”的提法受到不少市民追捧,記者從南平市新華書店了解到,張悟本的書從上架到下架,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賣出200多本。一位銷售員告訴記者,有關養生的書籍近期熱銷,尤其是《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這本書,很多購書者都是沖它而來。
与此同時,不少市民還成了“豆豆族”,紅豆、綠豆、黑豆……數公斤數十公斤地搬回家。
“我和周圍朋友經常收看《百科全說》。”市民郭女士說,大家都對張悟本的觀念深信不疑,如今在家中,還有很多用醋泡的黑豆。
今年78歲的鄭秋華女士告訴記者,“媳婦看了張悟本的節目后,就教我生吃蘿卜和茄子。不過蘿卜還能生吃,那生茄子我可真是咽不下去。”
養生方法,各說各的理
記者了解到,大多數市民的養生知識是從書本中獲得的。据悉,新華書店關于養生的圖書有70多种,銷量較大的有《黃帝內經》、《求醫不如求己》等書籍,這些養生書籍一天能賣出十几本。
而有些市民的養生方法,則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市民老王今年73歲,他告訴記者,年輕時,因為生活不規律落下了胃病。退休后,生活有了規律,胃病也少犯了。他總結了自己的一套養胃方法:少吃多餐,細嚼慢咽,食物以清淡的為主,每頓飯只吃七八成飽,不宜消化的食物盡量少吃。
“山藥排骨湯、桂圓烏雞湯、上排海帶湯……一天一种湯,天天換花樣。”這是蘇先生一家的養生方法。蘇先生的母親退休后,就專注于研究對養生有益處的食物。日常生活中,看到電視、報紙上有關于滋補養生的相關報道,她都會用一個小本本記下,然后逐一實驗。
“冬吃蘿卜,夏吃姜。”在机關單位任職的李先生說,其實,民間諺語對養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不妨多加關注。
書籍、報紙、電視,或者各個專家,所介紹的養生方法听起來都有道理,但是我們往往也看到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那么,到底誰說的才是最權威的呢?最近,市民楊女士就很困惑。她定制了移動健康專線,日前收到一條短信息:吃魚少吃魚頭,因鉛等重金屬多聚集在頭部。“魚頭不是最補、最好吃的嗎?”對此,一向愛吃魚頭的楊女士很不解。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養生,我們應听誰的?什么樣的養生方法才是正确的?為此,記者走訪了有關專家。
南平市人民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吳登峰(主治中医师-博主编)說,中醫的養生方法有很多,但是有一條原則應當遵循:适應自然,适應四季規律,适應個体。
“養生重在調節陰陽平衡”,“營養均衡最重要”,“養生要把握一個度”。在采訪中,多名中醫表示,養生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條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世界衛生組織總結全球健康老人的經驗提倡所謂“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當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
南平市人民醫院營養師陳繁建議,若想通過膳食進行養生,均衡營養非常的重要。“你不能听說綠豆、蘿卜好,就天天吃綠豆,吃蘿卜,其他的都不吃了,缺什么可以多補點,但是一定要均衡。”
陳繁說,如今,一些人進入了養生誤區,保健品選擇最好的,食療時吃最貴的食物,一听到長壽老人的長壽秘方都紛紛效仿,其實不然,每個人体質都不一樣,尋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