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青少年的团体心理干预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5月14日
包括多动症等重大自然灾害在内的威胁性事件会引发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前者体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后者表现为抑郁发作,共病比例高。汶川大地震后调查显示,少年(13-18岁)是除老年前期(56-60岁)年龄段外,创伤症状最高人群。得到抑郁水平的有30%,并且年龄跨越大,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大。儿童少年的应激反应类型与成年人差不多,主要包括侵入,回避,高唤醒3个症状。表现形式与成年人有差异,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仅在本身当时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个体成年以后的后遗效应。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重要资源,在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与社会支持之间具有不仅高的负相关,社会支持是儿童少年在经历创伤后恢复过程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保护因素。少年社会支持状况与抑郁关系明显,挖掘和建立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缓解包括应激和抑郁在灾后的症状。非亲属之间的社会支持的降低会导致更高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少年,灾后社会支持的可获得性是预测PTSD患病的重要因素。
研究对对象实施儿童事件影响量表cries,儿童抑郁量表cdi。团体干预分4个单元,每个单元为1-2小时,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完成。
一单元:我们的小组;获得内容:领导者自我介绍,介绍活动目标,成员形成6-7人小组,商定组名,并在全班前介绍。对社会支持含义和重要性进行心理教育。作业:优点轰炸。
二单元:赏识他人;活动内容:讲授人与人之间性格差异以及优势劣势,请成员表演短剧展示不同性格。情景讨论,在某个特定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请成员观察和思考好朋友的性格特点,识别优势和劣势。作业:写一首关于我的小诗。
三单元:我的贡献;活动内容:通过小组合作任务搭塔,锻炼成员的合作能力和主动提供资源的能力,形成小组相互支持的氛围。作业: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描述在搭塔活动中个人对小组的贡献。
四单元:互帮互助,展望未来。领导者收集成员近期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且选择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交给每个小组一个问题,请小组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找出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最后绘制心愿树。
干预重点是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借鉴美国国家PTSD中心的三因素社会支持理论。一是认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二是了解社会支持是一个互相支持和帮助的过程,在从他人处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同时,也需要去支持和帮助其他人;三是要有意识去寻找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需要主动去给予别人支持和帮助。
创伤事件发生6个月以后,侵入症状随着时间会缓解,团体干预影响不明显。回避症状在干预以后2星期就缓解,长期不反复。高唤醒症状效果缓慢,短期下降,长期观察才能看到。抑郁症状干预效果不明显,因此对抑郁症状需要更针对性和治疗深度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效果才能明显。仅仅社会支持是不够的。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