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延平区高埠村

(2010-11-17 16:40:45)
标签:

健康

分类: 经营随笔、医院新闻

延平区高埠村

吴剑

20101117

   今天上午,南平市人民医院结对帮扶人员,乘车来到延平区高埠村,进行帮扶活动。

   高埠村离王台镇有15公里山路,一路上看到的是今年618洪水灾难的伤痕,15公里的道路大约有50处塌方,本来是绿色山,被许多塌方搞成为瘌痢头样子。这个百年一遇的洪水使延平区受到巨大伤害。而且恢复起来比较困难,因为裸露的山体,没有任何营养,不容易长上植被。路上,许多地方还在加固维修。

   这条道路上有4个行政村,高埠村是最后最里面一个。我们到了村部以后,王台镇陈副镇长,高埠村林书记,陈主任等接待了我们。村部是70年代建设的知识青年住房,二层楼,也是危房,准备重建。陈主任代表6名村两委汇报了村情,高埠村是山区,大约有4万多亩土地面积,其中1万多亩属于国有林场(目前是一家公司),村有2万多亩,地方不小。当然土地不多,过去有近2000亩耕地,因为今年洪水毁了1000多亩,秋收只有200多亩产粮。全村包括7个自然村,比较分散,大约有1700多人,目前实际居住大约600多人。我们也报告了医院情况,并表示加强双方的联系合作和帮扶力度,通报了医院的帮扶政策。

   医院的范发强、范士垚、陈勋善、周士奇等准备义诊活动,我们带了800元的药品免费赠送。村领导反映,他们已经通知村民义诊了,不知道大家欢迎不?!因为,前些时间,南平市一家民营医院,自愿来村免费检查义诊,结果检查出许多疾病,比较严重。然后承诺去他们医院是什么优惠政策,村民去检查治疗,结果发现上当受骗了,投诉到政府部门,目前已经做了赔偿,看来,现在的医疗市场比较乱,确实需要整顿,特别是要禁止打着义诊旗号,坑害老百姓的事情。

   村领导带领余天泰书记和我走访了全村。这里有许多烤烟房,现在已经不用了。远处,挖掘机工作着,是因为洪水冲毁了大量农田,南平市土地部门投入70万元,恢复土地,但是肥力恢复需要时间。另外道路需要修通,3座桥梁需要修通。那时,情况十分严重,洪水发生以后,陈主任花了3个多小时,镇领导花了2个多小时,才接头知道了村里灾情。水、电、电话、网络、交通全部中断,电也是一个月以后恢复的,对大家是一个考验,高埠村领导和村民经受了考验,据说灾后重建的村民有80多户,高埠村有300多户,他们重建的已经去了王台镇。我们来到应医生家,这是高埠村两个村医之一,另外一个高医生我们也走访了。应医生70岁左右,1958年在学徒以后,就在本村行医服务,两个孩子都我外地工作。我进去时,还有3个患者在治疗,村医不容易,条件很简陋,我们表示慰问。村里主要道路大约1000,我们从东向西走,卫生很好,民风不错。据说这里大多数是外里人口,10个人就有8个姓,从外来高埠村后,这里山清水秀就不走了。而且这里大多数是客家人,我们一起参加帮扶的余天泰书记也是客家人,还是南平市客家联谊会负责人之一,祖籍来自龙岩市,因为客家人重视学习,所以这里每年考上好大学的不少。

   我们来到一座漂亮的廊桥,许多村民在这里活动,摆摊,聊天,休闲。廊桥大约100长,全部木建筑,有雕梁画栋。村领导告诉我们,这是村上文化活动地方,已经是近代两毁两建了。他指着石头墙里唯一能够代表廊桥历史的石碑说。现在的廊桥建设于2001年,是村民捐建的。廊桥的另外一头上有朱熹的题字,当然是仿的。廊桥下面是抛荒的土地,旁边是洪水冲下来的巨大树木,可见洪水力量和破坏性。

   村里有一所小学,过去有200多学生,现在只有10多人。大多数学生去镇上,南平市学习了。因为学生少,教学质量就差,因为教学质量差,学生就更少,恶性循环。当然,因为孩子去外读书,年轻父母都去外打工,买房子,村就萎缩了。我们去的村妇女主任家,房子不错,孩子在南平市一个中学读书。村里除了两个村卫生室,小学校外,还有小卖部,稻米加工厂,小酒店,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村西是活动比较密集地方。偶然看到1-2个残留的砖墙门楼,大约能够看出往日的辉煌,村领导说,过去的廊桥就是当地举人李家捐建的。

   我们回到村部,义诊工作受到村民欢迎,只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还是欢迎的。大约一个上午义诊了40多人次,测血压的更多,大多数是老年人。还免费发了不少药物。我还给一个村民看了病,她可能是手腕部的腱鞘囊肿,问题不大,我教她简单自治方法,就是按压。

    中午就是高埠村吃农家菜,一个鸡蛋和薯粉做起的面条汤,味道不错,是客家菜味道。鸡蛋烧红酒,有30度左右,保健功能不错,我还是怕喝。医院与高埠村长期结对帮扶,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不过,中国的山区农村在空心化,老年化,到是值得担心的事情,也许是城市化的步伐不可阻挡,也许城市化高度发达以后,城市居民再回归农村或者故里,村领导有这样的愿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