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是最容易改变的因素
--想法行为混淆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11月17日
想法行为混淆TAF是一种认知偏差,是个体过分夸大想法的重要性的倾向。Shanran编的想法行为混淆量表tafs,量表包括两部分:道德(是个体认为如果出现不道德的想法,即使是无意识的,也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同样不可接受)与可能性(是个体想到一个不愉快场景,如死亡或车祸,会增加这个事件真正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又分两部分:可能性-自我(是指向自我的想法行为混淆可能性,如“如果我在脑子里想到增加生病,这会增加我得病的风险”)和可能性-他人(是指向他人的想法行为混淆可能性,如“如果我在脑子里想到一位亲戚、朋友出车祸,这会增加他、她出车祸的风险”)。
想法行为混淆是导致强迫行为的重要原因,其他心理障碍如抑郁,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创伤性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等都与想法行为混淆有关。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是形成及维持强迫障碍和抑郁的重要因素,与想法行为混淆正相关。高完美主义的个体总是追求毫无瑕疵,为自己设置过于高的标准,并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总是持有批评态度,而且完美主义者总是根据一些无法达到的成就和生产力目标来衡量自我价值。
使用想法行为混淆量表tafs,经过授权,翻译中文,按照标准的跨文化量表修订方法,再由英语系研究生和美籍留学生回译,保证翻译准确性。版本19条,道德12条,可能性-自我4条,可能性-他人3条。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贝克抑郁量表bd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多元个人传统性量表ms-cit(包括:中庸心态,宿命迷信,男性优越,关系取向,孝亲敬长)。白熊压抑量表wbsi(包括:闯入性思维,思维压抑,转移注意)。帕多瓦量表pir(包括思维失控与怀疑,污染,检查,受驱使与行为失控感)。
结果显示,taf的内部一致性是满意的。Tafs得分与抑郁、完美主义、宿命迷信相关。但是道德与心理症状不相关,说明中国大学生中道德因素不代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这些与外国研究不同,美国研究道德得分与高宗教虔诚度、强迫症类似。比起低虔诚水平的人,高虔诚水平的人可能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徒的高道德得分,与消极心理健康结果不相关。外国的宗教信仰可能在道德发展过程中会牵连,中国人的道德信念可能是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另外发展强迫观念下隐蔽的认知机制可能反映了在一个文化下共同关注的内容及宗教的迷信信念。幸福行为混淆本质存在跨文化差异。研究发现,taf与迷信信念相关,ta是一种在ocd常见的迷信信念或者魔力想法。迷信一般被定义为一些违抗一般因果律的信念,如:认为人的想法是有能力的,而这个能力在引起主观负性结果上起关键作用。想法行为混淆除了道德外,其他有比较好的时间稳定性,说明道德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是最容易改变的,个体的道德很容易通过心理教育发生变化。(解释:道德痛苦,也是容易改变的,包括失恋,失身等引起的痛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