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美元--经济水平与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积极心理学认为经济条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不大。首先,贫穷国家,财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大,富裕国家,人民能够感受更多主观幸福感,人均收入超过8000美元,二者关系就没有了,平等,人权的影响明显增加;其次,富裕的人不见得比一般人更幸福,金钱能够增加小,也能够减少幸福,关键看怎么样去使用。再次,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幸福的增加,有的甚至下降,美国的财富虽然增加1倍,但是离婚率增加1倍,青少年自杀增加1倍,暴力犯罪增加4倍,美国这样,世界这样。得大奖的人可以产生一时快乐,但是大部分后来更痛苦。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认为金钱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密切呢?是因为金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太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一般民众,因为总是想通过金钱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金钱在这个社会几乎具有一切物品的属性,就是金钱的心理作用被夸大了。就象上帝的万能的,但是上帝发挥了真正作用吗?并不是说金钱对幸福没有一点点影响,一般认为,经济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确定的阈值,从密切的研究看,人均收入8000美元的购买力是一个阈值,在这个阈值之内,经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大,如果超过了这个阈值,经济对主观幸福感就不产生什么大影响,或者根本没有影响。中国的城市幸福感研究调查,一是杭州市最高,武汉市最低;二是幸福感与人均收入没有关系,上海人均收入高,主观幸福感低,成都人均收入低,主观幸福感高;三是同一个城市,个体的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收入高,幸福感高。财富对民众的幸福影响是相对的,财富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但是中国,富裕城市的民众比相对贫困的城市民众更感到幸福。这是因为:一是我国整体发展水平处在比较落后,基本上处在前现代化的人均收入未达到8000美元,一些与人类基本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财富存在硬缺失现象,这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大影响,因此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比较大。加上我国人口流动比较困难,同在一个城市富裕与贫困人们容易比较,富人就显得幸福。城市之间的比较不容易,所以富裕的城市民众不比相对贫穷的城市民众更幸福。二是财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还存在一个中介因素,就是民众期望值和目标。当民众对财富的期望超过了财富本身的增长速度,财富增加对生活的正影响就被这种期望所抵消。所以,在收入不高的城市,民众有可能更容易获得幸福,因为民众对财富的期望比较小,财富目标比较低。主观幸福感也是一种主体对外在社会生活适应的结果,适应受个体期望,目标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如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产生主观幸福感,随着成就感的提高,就开始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产生主观幸福感,变得习惯这一切。同样,一个人遇到不幸时,就产生不愉快感,不久就习惯自己已经有的一切,不再产生不愉快。长远看,人类本身在快乐与不快乐的追求上总是存在一种趋向中性主义倾向,就是向中间靠拢。
《积极心理学》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