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与幸福感
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文化是一个常见概念,也是一个最难以说清楚的概念。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文化是指除了物质文化稳定精神文化,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人们重视文化模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文化模式分:个体主义文化模式,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中介者。个体主义文化模式是注意个体,强调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自主性,强调个体与集体及他人的不同,独立,自主,自强,创造,探索是文化模式的代表性品质,西方文化就是这样的。集体主义文化模式注意在群体或者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相互依赖,提倡个人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个人对社会或集体尽义务和责任,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和依赖,东方文化模式就是这样模式。自尊在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中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要比个体主义文化模式要小。人格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一个人的外在希望是否与他的内心真实心理体验一致,人格匹配就是一致性和稳定性。在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中,个体的人格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如个人主义文化模式那样明显,就是说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容易自我分裂,但是并不影响主观幸福感,也许是义务集体主义文化模式的人获得主观幸福感时更多考虑他人愿望,而不仅仅只是考虑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在个体主义文化模式中,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与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明显关系,在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中不明显。因此,在个人主义文化模式下的个体倾向根据自身的内部情绪体验判断自己是否幸福,而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主的个体相对比较少依赖自身体验来判断自己是否幸福,更多关注他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和评价,他人外在看法和评价常常决定了自己是否幸福(面子文化)。中国人特别讲面子,许多中国人活着就是为了与他人有和谐的关系,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很幸福,而不是考虑自己主观是否幸福。中国人很讲送礼人情,尽可能把最好的东西给别人,而别人一旦接受人情后,最好就是更多回报,所谓报对于施。因为一个人亏欠了人情,就可能在人际关系出现失去平衡,有被社会孤立危险。虽然我们把最好的东西给别人产生消极情绪体验,但是我们中国人乐此不疲,许多地方送礼成为负担。西方人认为送礼是表达心意,不在礼物本身贵重。在个体主义文化模式中,未婚同居比结婚同居幸福,而在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中,未婚同居不如结婚同居幸福。事实上,人类社会实践,美好生活的定义既包括个体内在方面—尊重个人感受,也要包括个体所在的外在联系方面—服从社会或者他人的要求,问题我们中国传统平衡被打破。研究显示,个体主义文化模式下的人的主观幸福感稍微高于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下的人。但是不能证明个体主义文化模式就优与集体主义文化模式,因为文化模式是一个历史传统,需要上千年,经过风风雨雨,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没有谁好谁差。西方个体主义文化模式是基于古希腊理性和基督教信仰,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模式是基于东方伦理学和儒家思想。一般说,一个康乐社会,民主性的法理社会,成员的主观幸福感就高。一个国家公共管理发挥作用,行政管理容易能够与公民良好沟通,政治比较清明,比较少的腐败,公权得到规范,民权得到保障的社会,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就比较高。文化还可以分为:老年文化,成人文化,青年文化,儿童文化。儿童和青年文化比较认同积极情绪,所以儿童和青年活动比较积极主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表现立即,忘记迅速。成人文化比较认同消极情绪价值,所以成人比较保守被动,常常把消极情绪深埋心理,不肯表露,一个人的时候自己反复咀嚼。
《积极心理学》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