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的行为特征分析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4月29日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常见亚型,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核心症状,一般确诊年龄为3-5岁。疾病原因不明,缺乏有效治疗,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方法的功能训练是目前公认能够改善症状的有效手段,大多数儿童因为确诊比较晚,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期,疗效甚微。因此,孤独症的早期诊断特别重要。
研究采用dsm诊断标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的感觉,社会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的首发症状:孤独症儿童和可疑孤独症儿童在无假扮性游戏,无食指指灯,语言能力异常,不易抱住,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不会玩玩具,不显示东西给他人,拒绝模仿他人项目上高于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在所指物品无注意,与人无目光接触,语言能力异常,不能接受简单指令,不用语言表达需要项目上高于可疑孤独症儿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定,孤独症儿童在人际关系,模仿,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智力功能异常项目上阳性率高。而焦虑反应,对环境变化适应,近处感觉反应等项目阳性率低。
儿童孤独症是典型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和感知觉异常,症状在儿童反应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研究显示,社会交往缺陷,语言发育迟缓是孤独症儿童早期显著症状。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其特点是对人缺乏兴趣。对人的微笑和目光对视是婴幼儿期最主要的社会交往行为。无社交性微笑和无目光对视是孤独症儿童在婴幼儿期社会交往功能缺损的特征性表现。交会性注意是指对周围的人、物、事注意的协调分配,儿童调整注视点,其他和成人的注意力会聚在同一个注意对象上,其实质是和成人共享周围信息,即相依性认知。正常儿童出生后9-15个月就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别人所指的物体上,或者以自己的手势引起别人的注意,完成简单信息传递。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在对所指物品无注意,不显示东西给人项目上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婴幼儿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正常儿童在此时已经具有理解简单语句和接受简单指令的能力。研究显示,婴幼儿孤独症患者无咿呀学语,到一定年龄还迟迟不会讲话,非语言的沟通姿势也缺乏,极少采用恰当的姿势或者手势以说明自己。
因此,语言能力异常,无食指指灯,无假扮游戏行为,不会正常玩玩具,对小朋友不感兴趣,拒绝模仿他人,不显示东西给他人,不易抱住是孤独症比较稳定的早期症状,应该关注。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附: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表现:
1.
对其名字无发育;
2.
对所指物品无发育;
3.
头不转向声源;
4.
喜欢旋转的东西;
5.
与人无目光接触;
6.
面部表情异常;
7.
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
8.
经常脚尖走路;
9.
经常拍打手;
10.
哭闹难以安抚;
11.
不喜欢把人晃悠;
12.
不怕危险向上爬;
13.
不喜欢躲猫猫游戏;
14.
表情反应异常;
15.
不能接受简单指令;
16.
不用语言表达需要;
17.
喜欢单调的东西;
18.
不能适应新环境;
19.
痛觉反应迟钝;
20.
夜间睡眠不好;
21.
语言能力异常;
22.
无食指指灯;
23.
无假扮游戏行为;
24.
不会正常玩玩具;
25.
对小朋友不感兴趣;
26.
拒绝模仿他人;
27.
不显示东西给他人;
28.
不易抱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