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2008-02-01 16:38:31)
标签:

健康

分类: 个人新闻、我的照片
 

南平市群体性预防接种出现群体不良反应事件

应急处置演练初步方案

心理学部分分方案(草案)

南平市人民医院  吴剑  (副主任医师、高级心理咨询师)

 

    根据《南平市群体性预防接种出现群体不良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演路初步方案》,和事件中出现心因性反应的模拟案例,提出心理学的处理意见。

一、基本要求。

1.  要符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

2.  要切实,可行,有效。

二、分步进行。主要分二个阶段,一是因为处理不当,导致事件发生、发展、扩大。二是心理学介入后,采取正确处理措施,使事件得到控制、缓解、消除。

三、 第一阶段基本要求。(心理学未介入阶段)

1. 选择背景。是一所小学,农村小学,接受接种的小学。而且学校准备考试,存在着学生心理压力。由于学生害怕打针,以及等待打针时的焦虑、紧张情绪。

2. 典型学生。一般是女学生,因为暗示性比较高。身体素质不好,心理素质较差(具有比较高的暗示性)。结合疫苗的接种,出现典型歇斯底里反应。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具有夸张,表演色彩,严重程度和实际状况不符。

3. 班级传播。其他学生受到暗示,并且和接种产生不合理的联想,出现轻微类似反应。轻微惊慌反应。

4. 老师强化。因为老师不能够正确识别,老师的惊慌(女老师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过度关怀(他人认为是个负责态度),使学生群体症状扩大,加强。先是女学生发生,后是男学生发生。老师向其他班级了解,向学校报告。出现惊慌反应。

5. 学校强化。学校领导惊慌,向其他班级了解情况,学生围观,谣言传播说可能和疫苗有关系,其他班级开始出现局部反应。学校领导向上级领导报告,并且和卫生部门联系,准备送学生去医院。进一步惊慌反应。

6. 家长强化。家长了解情况,来到学校,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要求送医院检查,处理。惊慌反应进一步严重,学生发生人数增加,程度严重。

7. 医院强化。学生被送医院,医院高度重视,但是医院医生不能够识别,错误判断为身体不良反应,采取迅速,过度的检查和处理。住院的免费(还可以每天得到补助)等等使学生学习了生病。其语言和行为都给学生和家长强烈的感染。学生住在一起进行治疗(因为人太多),学生反应程度进一步加强。

8.社会强化。因为医院救护车的出现(120声音,强烈的暗示),白衣服的医生护士出现(视觉影响和冲击),新闻媒体的出现,社会谣言的传播,公共卫生的介入,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视察,使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严重。此时,引起上级卫生部门的注意,并且派出专家处理。

四、第二阶段基本要求。(心理学开始介入阶段)

1. 专家介入。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医学专家迅速介入,流行病专家开始调查,疾控部门,监督部门,教育部门等开始有序介入。

2. 初步诊断。疾控部门等迅速排除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医学专家迅速排除身体疾病的影响。开始考虑心理反应。他们的症状都是主观的。

3. 确定诊断。心理学家的小组开始介入,了解情况,沟通意见,进行检查(心理测量—需要工具、暗示性检查—分别使用“水、淡氨水、淡醋”进行调查),接触首例典型患者,社会学调查。专家组确定为“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4. 提出方案。

 对首发学生和重点,进行医院内部隔离,重点进行心理干预,暗示治疗。

 对其他学生,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劝其回家观察。采取安慰、支持、保证、鼓励、教育、引导的方法。缓解群体性心因反应的最易行办法是分散治疗,进行心理疏导。采取隔离办法,学校推迟考试。

 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学辅导,举办会议,介绍情况,说明疾病,进行保证,讲清情况,要他们积极配合。家长们不要过分恐慌,不要讨论病情,以免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心理压力。会议加宣传单。

 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分别对老师、医生、疾控人员进行说明、培训等,要他们采取合理措施,并且派往学生家庭进行辅导。会议加宣传单。

 对社会干预,通过新闻媒体,其他传播手段,说明基本情况,介绍反应状况,提出处理意见,采取平常心态,防止过度反应。

5. 实施方案。按照上面方案,分别组织实施,及时反馈信息。

五、几项注意。

1. 提高权威。要想方设法提高医学专家,心理学的权威性,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暗示效果。

2. 强化手段。惊慌,尖叫,围念,拥挤,白色衣服,医院车辆等,都可以起强化效果。(因此演练开始要乱)

3. 消除手段。镇静,秩序,权威,温和,平常衣服,外部车辆等,都可以起消除效果。(演练后来要秩序)

4. 印刷材料。准备和印刷部分材料,可以有效果。

5.专家表现。要有权威,肯定,缓慢的语言和行为处理事件。

6. 核心治疗。对核心病人的积极治疗,使其早日出院,效果很好。可以采取积极的心理治疗,安慰剂治疗(严重时才用),催眠术,暗示治疗(甚至医生自己用些疫苗给学生看)等(尽可能不用药品治疗)。心理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应力争在与病人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病人交谈。同病人分析发病经过,进行解释,指导病人如何对待刺激和如何消除刺激。同时给予有力的心理和社会支持,缓冲病人的创伤性反应,使其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对焦虑、心烦不安者可选用催眠剂和抗焦虑剂,以延长生理睡眠,加强内抑制过程,但要注意不可过量或长期应用。

六、基本知识。

1.  原因。心因性精神障碍—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心因性反应)。决定因素有三:一是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二是社会文化背景;三是性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态度和信念。

2.  诊断。诊断标准:一是异乎寻常和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诱因;二是遭遇打击后若干分钟和小时发病;三是主要表现是强烈的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可有轻度意识模糊。四是持续数小时至一星期。

七、基本工具。(心理测量工具、暗示性检查工具)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版权所有,请注出处!作者:吴剑;心理时空的BLOG网址:http://blog.sina.com.cn/xlsk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