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 |
分类: 心理文章、心理故事 |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7-6-11
1.
2.
3.
- 重视局部,忽视整体。
- 分科更细,缺乏联系。
- 影响影响教育改革,影响人才培养。
- 忽视人的社会整体性。应该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影响模式。把心理因素贯穿疾病全过程。
4.
- 改变医学指导思想。
- 完善病因研究。
- 提高诊治效果。
- 加强全面预防。
- 优化医院管理。是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医学。
二、心身医学的有关问题的讨论
1.
2.
3.
- 心身疾病。
- 身心障碍-身体疾病的心理改变。
- 神经症(神经官能症neurosis)和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功能改变,没有器质性疾病基础。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引起的躯体症状和大脑皮层水平功能失调。
4.
三、心身医学的发展和历史
1.
2.
一、一般概念
1.
2.
3.
4.
5.
- 明确心理因素
- 性格缺陷
- 情绪障碍
6.
7.
8.
二、心身疾病的特征
1.以躯体症状为主,一般有比较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易患素质。
3.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到“板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植物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理治疗或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纯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一、神经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有内脏植物神经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
1.大脑半球。
2.大脑边缘系统,内脏活动,本能活动,种族和个体维持,情绪调节,记忆机制。
3.脑干网状结构和激动系统,觉醒状态和意识有关。
4.下丘脑,植物神经系统中枢,内分泌调节中枢,情感活动中枢。
5.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
6.神经递质,有4类。
二、内分泌系统。人体调节有神经,有体液调节是内分泌,激素,脑体。
三、巴氏条件反射和皮层内脏相关学说。是心身医学两大指导理论,第一次认识人体生理功能是个整体,在大脑皮层统一下保持心身平衡,联系和稳定。反射是生物自己原来的的无条件反射,如防御反射,吸乳反射平衡反射,先天性和本能性,为适应环境变化条件反射,第二信号有用,神经活动的强度,敏感性,稳定性和平衡性。人类神经类型有弱型。强不平衡型,斗争。强平衡型,生机勃勃。强平衡慢,粘液质。或者有思维型,艺术型,中间型。操作性条件反射问题,watson进行研究第二条件反射,
四、selye的应激学说。1940年提出,为了适应应激,机体产生非特异的变化,适应综合症三阶段
1.动员期,交叉抵抗,非特异性的,刚唤起,儿茶酚氨增加,内分泌亢进。
2.抵抗期,交叉过敏。
3.衰竭期,动员失败,损失薄弱器官。
五、wolff心理生理学说。人工胃瘘直接观察,实验确实。胃肠道变化,monica实验,心理变化有正常生理变化,过分不能发泄形成疾病,
六、cannon的内环境学说和情绪学说。内环境稳定,刺激下丘脑,植物神经反应,恐惧愤怒反应,情绪变化和生理变化相互作用,交感神经释放能量,迷走神经合成,为了战斗进行准备,有利于应对,破坏了环境平衡,产生适应性疾病,某器官对某刺激敏感,固定频繁的反应,产生疾病。产生战斗,逃避恐怖反应3F反应,fight flight fright。
七、里莱的植物神经过剩刺激学说。
八、french下丘脑刺激学说。
九、心理动力学。freud的理论影响西方艺术,文化等。强调无意识的心理冲突的作用,“心身疾病的特殊冲突理论”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和某种疾病有关,如爱情强烈渴望受挫折脆弱的人形成十二指肠溃疡等,不良情绪不是通过自我意识调节解决,而是通过无意识转换躯体疾病取得平衡。太强调心理因素,缺乏实验,但是没有精神分析就没有心身疾病。器官选择学说,器官象征性语言。亚历山大的发病情景。当外界生活事件挫折时,易感个体把冲突压抑到潜意识,经易感器官系统将挫折表现出来,最终导致该器官疾病。心理生理学研究。50年代wolff等以cannon的情绪生理学说和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和selye的应激学说为基础的,认为心身疾病是情绪起作用,和生理生化的变化的联系,还有遗传素质即易感素质和人格特征。还有主观评价的作用。已经成为主要方法。
十、意识,无意识,大脑主观能动性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有中心兴奋区,联系兴奋区和抑制区。无意识可以训练,生物反馈。意识是生命的飞跃,无意识是永远存在的,意识对无意识有能动性和反作用,意识和无意识产生灵感。
十一、控制论的心身医学作用。黑匣原理,不分析。开放系统原理,进行交流。反馈原理。信息能量原理,疾病信息。诊断有精神状态诊断,性格诊断分析,精神动力学诊断。
十二、祖国医学。大脑功能的心神理论,心神因素产生疾病理论,心主神明,主血脉。整体观念和形神统一观念,七情致病,五志,五行相生相克。祖国医学的心理治疗。
1.疏导疗法。
2.制约疗法。
3.心理引导疗法
4.支持性心理疗法
5.说服分析和训练心理疗法。预防心身疾病和养生理论,精神愉快,饮食起居,环境气候,增强体质。社会养老,自我修养。
十三、实验性心身疾病。实验神经症。
1.心身疾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2.心理因素不是唯一因素,心身疾病和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环境,文化多因素有关。
3.并非每个心身疾病都有明确的心身相关,“没有疾病,只有病人”。
1.循环系统。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神经症,雷诺氏病等。
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心因性呼吸困难等。
3.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等。
4.内分泌代谢系统。肥胖症,糖尿病,甲亢等。
5.泌尿生殖系统。夜尿症,原发性性功能障碍等。
6.骨骼肌肉系统。风湿性关节炎,书写痉挛等。
7.神经精神系统。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症等。
8.妇产科。痛经,假孕,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等。
9.外科。外伤性神经症,倾向倒综合症等。
10.儿科。学校性哮喘,心因性拒食,口吃等。
11.皮肤科。神经性皮炎,湿疹,多汗症等。
12.五官科。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等。
13.眼科。飞蚊症,精神性大小变视症等。
14.口腔科。心因性牙痛,口臭,异味症等。
15.老年病科。
16.其他。A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B手术。C分娩。D暗示,医源性疾病,慢性疾病。
二、 按躯体疾病状态分类
1.
2.
- 心理社会因素直接致病,如神经性皮炎等。
-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白人过程中“板机”作用。
3.问题。
- 狭义和广义的心身疾病分类,广义是继发性心身疾病。
- 器质性神经症和心身疾病的关系。
- 癔症和心身疾病的关系,癔症是随意神经系统疾病,心身疾病是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 隐匿性忧郁症和心身疾病问题。
- 功能性躯体障碍问题。躯体症状无疾病,心理因素产生的躯体疾病,有躯体疾病但是某些症状是心理因素所致。
3.和神经症的关系。
- 是广义心身疾病。
- 有相互重叠。
- 部分器官神经症是心身疾病。
- 两种疾病同时出现。两种疾病应该区别。心身疾病是狭义的,神经症是心理因素的,是病因,躯体是功能变化,心理治疗为主,心身疾病五大因素。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心身疾病有心理因素,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常常有固定某一器官的倾向性。(神经症分类有。焦虑症,歇斯底里-转换型和分离型,恐怖症,强迫症,忧郁症,神经衰弱,疑病症,现实解体神经症,森田神经症。边缘神经症有。担心状态,外伤后神经症,外伤性神经症,神经质习惯,神经质行为障碍,边缘病例)
- 心理上有意义的环境刺激,在时间上与某种躯体状况的发生或加剧有联系。
- 躯体状况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或者有已知的病理心理过程。
- 这种状况不是由于躯体局部所引起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情绪(精神)因素--功能障碍--细胞疾病--组织结构的改变。
1.外是生活存在个体不能忍耐的有严重意义的客观事实。
2.内个人性格缺陷。
- 情绪反应。情绪反应是客观不适应而引起的精神紧张和情绪压抑。严重的是情绪障碍。请系反应是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必要反应,过分强烈和长久,就失去心理平衡和机能紊乱,产生心身疾病。有动物实验,情绪反应和心身疾病的发展,转归和康复有影响。
- 心理应激。应激stress影响个体心身紧张状态,引起的刺激物是应激源。
- 应激源,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 内应激源,躯体变化的系列心理行为反应。非特异反应selye称是“全身适应综合作症”。
- 警觉期,休克期和抗休克期。
- 抵抗期,适应最佳。
- 衰竭期,最后产生心身疾病。mason的多相应激反应模式。应激有致病和维护健康的两作用,有的公司经理次了于高应激状态,激发高能力状态,比工作轻松懒散的生病少,成就者更健康,退休反生病。有个体差别,取决于应激源的性质,强度,时间限,又取决于个体的敏感性,耐受性,自我防御反应。自我防御反应和神经类型,躯体条件,个性易感素质,人生观,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素质,认知水平,人际关系,疾病体验等。“最健康的人那些婚姻,家庭及工作能胜任,情绪愉快,充满如意和满足情绪的人”。产生心身疾病的是个人挫折,躯体疾病也是心理因素,产生疾病,加重疾病。心理致病事件。
二、社会文化因素
1.生活事件和心身疾病。人有社会需要,生活事件是可造成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和应该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任何形式的生活变动有影响,holmes生活事件测量表,43个事件,0-100分,超过200分心身疾病发生可能性大,有明显的相关性。
2.其它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职业因素,战争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躁音,污染,拥挤,人口,生活节奏,高层建筑等。城市病,文明病,不良文化教育和思想意识的疾病,职业因素的疾病,
3.生活事件的调节因素
- 认知评价因素,不同评价产生不同影响,认知评价和个性特征,行为方式,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生活观念,信仰,态度。
- 适应,应对能力,遗传素质,早期经验和生活经历。
- 社会支持,个体和他人或团体的依存关系,能改变个体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有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
- 生活经历。
- 使人觉察对这种情绪变化,改变情绪的性质和强度
- 激发对健康有益或有害的行为反应(如吸烟和酗酒)
- 促使某种躯体疾病的发生,加重或好转
- 动员个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和应付能力,减轻或消除病痛。
- 感染传染病因素
- 理化因素
- 职业损伤
- 药物和中毒
- 遗传因素
- 营养代谢,发育,免疫等。
1.
2.
3.
4.
5.
1.情感在心理学的地位。
2.情感对生理影响,从食欲看到情绪。
3.情绪和心身疾病的关系。
4.情绪和心身疾病的预防治疗,情绪有乐观情绪和消极情绪,人有生理防御和心理防御。
5.情感的生理机制。
1.焦虑,紧张和忧郁引起躯体反应。
2.欲求不满要求躯体反应。
3.暗示作用。
4.心身交叉作用。
5.心理生理条件反射。
6.
7.异常行为习惯化要求躯体反应,性格缺陷的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情绪稳定,生活习惯,性格健全,积极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健康。(体形不同产生不同心身疾病,儿童器官的初强化,疾病本身强化)
1.情绪特殊性问题,情绪和躯体的对应关系。
2.象征性意义,器官语言,身体的心理表达。
3.矛盾情绪的特殊性,疾病可以缓和转移心理压力。继发性获益。
4.性格类型,胃肠性格等。
5.器官弱化现象,先进天性弱化,病弱化和偶然弱化的器官。
或工休关系,不重视病人是医疗公害,提倡综合医学和整体医学,临床医生的进一步划时代发展的根本是医生患者关系。心身医学的核心是尊重人,关心病人,一切最大限度为了促进人类全面生心健康。好处。
1.
2.
3.
4.
5.
- 药源性疾病
- 医源放射性损害
- 手术
- 医疗事故和差错
- 医生护士言行不当引起
- 其他,医院污染,医疗制度不良。
1.
2.
3.
全世界有2000万癌症患者,每年增加1000万。不良心理因素是促癌剂。他们性格是。性格自我克制,情绪压抑,善于忍耐,多思多虑,内向不稳定。癌症患者心理。体验期,怀疑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回光返照式平静期。情绪乐观,积极配合,正确对待,患者就容易治疗。癌症的心理免疫学,全世界有130例患者自然消退了,提供了癌症自己好的可能性,心理治疗可治疗癌症。癌症治疗目标。
1.争取治愈和缓解。
2.延长患者生命。
3.解除和减轻疼痛。
良言胜良药十倍,药物的药理效果和心理效果。药物心理效应,药物心理学。心理影响药物名称大于包装大于价格。对心身疾病更显著。安慰剂和安慰剂疗法,用药物研究,手术的病人用蒸馏水可以止痛。药物心理过敏反应。一般在急性期和感染疾病药物的药理效果主要,在慢性和心理疾病药物的心理效果主要。
美国60%说有躯体不适,但是没有躯体疾病,早期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可减少费用50%,90%效果明显。不适综合症。自失型,神经质型,心身疾病型。
1.隐匿性忧郁状态。假性忧郁症,没有典型忧郁,悲伤和痛苦,有不适,2M情况。患者假象masked和医生忽视missed。森田神经质。
2.妇女不适综合症。性机能变化时期,青春期,更年期,卵巢切除期,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的变化。
3.原发性低血压。不适感低血压。早晨烦恼。
4.躯体因素性假神经症。
心身变化最大的青春期和老年期。青春期病。学校不适综合症,青春期医学。
日本四公害。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毒物污染和老年公害。有身体和心理的自我躯体环境变化,身体和精神老化。老年人自杀增加。
战争是促进各种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脑外伤神经症。主诉多,和医学有关,学历低,社会关注,自我损害。事故癖。事故的。漫不经心,轻率,感情缺乏,果断,耿直等。
身心反应或疾病心理反应。疾病可成为心身疾病的产生因素。
1.临床疾病心理问题。慢性病人比门诊病人更关心疾病又法后和疗效。
2.心理反应的医院内交叉感染,病人和病人,医生不或者之间相互暗示。弱型和性格缺陷的病人容易产生。
3.性格和疾病的心理反应关系。
4.住院病人不同的疾病的心理反应。有痛苦,疑虑,恐惧,伪装和忧郁。
1.咨询精神病学。
2.健康心理学。
3.医学心理学,或者临床心理学。
1.搜集病史,有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和内心体验。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
4.器械检查。
5.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 眼球,颈动脉压迫试验,脉搏减少12/分以上说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 皮肤划纹征,白色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红是迷走神经增加。
- 皮肤温度。
1.
2.
3.
4.
5.
1.
2.
3.
4.
5.
- PSD定义
- 心理事件+性格+情绪障碍
- 心理生理因素相互关联,因果,产生循环
- 心身综合疗法有效
- 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
- 必须有躯体疾病
- 病前必须有明确的心理因素
- 必须有情绪障碍为中心的临床表现
- 有一定性格缺陷的易患素质
- 心理治疗在心身综合治疗有比较好效果
- 一般预后比较好,除非原发子疾病不可逆。
1.
2.
3.
4.
- 紧张不安,焦虑,忧郁,悲观,空虚,失眠等
- 自我注意,暗示,幻想,不适感,社会适应问题
- 心悸,胸闷,异常感
- 消化不良,消瘦等
- 求治心切。
1.
2.
3.
4.
5.
6.
一、诊断方法和步骤
1.会面诊断法,应用精神医学知识,和病人交谈,表情,讲话方式,态度和仪表。观察病人精神状态,有无异常。如家庭状态等。
2.生活事件调查,常用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有家庭关系,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其他,病前一年有明确的生活事件的是诊断根据。但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3.情绪状态评价,内容有。内部自我体验,外部表情,生理变化。方法有。会面法。精神检查。心理测量(问卷法,投射法,结构会谈法)。精神生理学检查。如心动计数器,心电图等。精神负荷试验。给一些紧张进行检查。
4.
- 无力性格。
- 不适应性格等12种。最常见的是A型行为。雄心勃勃,争强烈好胜,热衷工作,时间紧迫感,容易激惹,没有耐心,旺盛精力,过度敌意,对工作过度保证。没有这些B型性格,有问卷。心理测量有。MMPI,EPQ,Y-G,EPPS,16PF,RIT,TAT。
- 病史书写要求,包括心和身两方面的资料和内容
- 诊断内容和形式,A生物医学方式对躯体疾病诊断,B根据心身相关,是否心身疾病诊断,C对躯体疾病有关的精神状态诊断,D对特征性个性倾向和行为模式诊断,E综合诊断形式。
1.
2.
- 精神创伤和刺激下发病
- 神经质
- 大脑皮层抑制和兴奋表现。临床特点。症状发散、症状复杂、主动求医,是三好病人-好医生,好医院和好药
- 纯粹功能变化
- 病情多年变化不大,没有进行性加重。和癔病鉴别。有嫁接性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伴发神经症)。
3.
4.
- 心身疾病没有真正深刻的忧郁情感和抑制行为,忧郁仅在口头
- 心身疾病没有消极行为想死是怕死
- 心身疾病有充分自己知力
- 没有其他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