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正常和异常心理
异常,变态,障碍,病态。
1.
健康和疾病,无病就是健康是过去的观念。健康的等级,从健康—死亡,从量变到质变,多数为第三状态。前驱期-显著期-危重期(典型病)-缓解期-康复期。不适感,出现体验症状。疾病,描述专家客观发现体症。患病,经过。
2.
正常异常。是统计学标准,正常-常态,非正常-异常-变态-发展为病态。失常为动态,问题是含糊描述。
3.
尺度,描述性标准A统计学,平均倾向,常用。(伦理,法律和人类文化),B非统计学。解释性标准,生物学和心理学。
六、
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
标准的原则。一是心理和生物特征相符合,年龄,性别和健康。二是心理和社会特征相符合。三是心理和内部成分相协调,个性相对稳定,独立。具体标准:
1.
认知。IQ大于90,知觉敏锐但不过敏,准确,思考有次序,灵活,围绕一定的中心,记忆力良好,不坠入幻想,不断学习接受新事物。
2.
言语。流畅用口语,书面语言,体语,内语与外语转化良好,恰当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和意向。
3.
情绪。愉快稳定的情绪为基调,有激情,但是在理智控制之下,恰当的发泄。
4.
意志行为。行为反应适时适度,受到理智的控制调节,能承受打击,不丧失经常化的反应,又有适应的特殊行为。
5.
交往。比较准确的自评,悦纳自己,自尊,自信,恰当的自我暴露,批评。比较准确的评价他人,爱他人,尊重信任他人,敢于恰当的批评,善于交往朋友,和大多数人和睦相处,待人待己协调化,独立不孤立,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适当依靠他人,不完全依靠,顺应大多数人的趋势,不刻意追求时髦,不盲从。
6.
处世。长远稳定符合社会进步的人生哲学,价值观,道德观,并自觉约束自己,爱自然,对自然风景及顺其自然,爱人生,珍惜生命。爱生活,民主宽容,幽默,从日常生活中得到乐趣。爱社会,高的社会义务感,责任感,适应环境。爱家,家庭劳动,恰当约束。
7.
无不良嗜好。不做任何影响适应的习惯的奴隶。
8.
善于使用珍惜时间,又善于休息,不做时间的奴隶。
9.
睡眠好,吃饭好,排泄好,性功能和性心理良好。
10.
接受疾病和死亡的现实,既来之,则安之。积极抗争,不过分悲观,不过早放弃,
11.
自我实现,尽可能奉献社会,创造人生。
心理健康的理解:适应于大多数人和人的大多数情况;随着时间,地点和人的变化而变化;原则标准不可以变,具体的不一定全部,极端为不正常;不健康不等于有病,有病的人稳定仍然可以正常。心理健康不是完美,在于自身和环境,最佳功能状态。为标准而努力,又不必灰心。有时间性,有异常心理,可以是偶然的不是证据,重视情况。
七、群体心理健康的标准
八、措施
1.
极提高生物基础水平,优生,防止疾病,休息,饮食,锻炼,生活安全。
2.
社会环境,生态,社会制度,经济等条件。
3.
教育,心理健康,卫生健康教育,文化和个性培养。
4.
心理塑造。
5.
常常进行自我咨询。
6.
心理疾病需要彻底,及时治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