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
吴剑
健康问题的历史关系到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存亡。是社会发展问题。健康是资源,是财富,拥有健康的人不觉得什么,一旦失去就觉得十分可贵,社会和生活的目的是健康,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一、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包括:⒈心理状态:个体全部心理水平,时间性,方向性,能动性,唤醒,意识,潜意识,定势,注意。⒉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历程性,动力性,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⒊心理特征:心理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方向性。性化方向性:需要,动机,兴趣,嗜好,习惯,信念。个性化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活动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形式,心理活动的内容。行为暴露在外,可以观察。美国斯惠特1843年首先提出“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二、心理卫生是现代社会的标志
1.
全新的健康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没有病,而且心理,社会和道德健康。
2.
健康的意义。
l
疾病谱的变化,生物,心理和社会相关的疾病死亡在上升。
l
病因观的变化,所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系,不良生活方式,烟,酒,毒品,不良饮食,闲暇活动,职业习惯。
l
诊断治疗新观念,38%内科门诊的病人没有疾病,仅仅是心理问题。
l
预防为主和大医学概念,生活节奏加快,消费,战争,贫困,污染,生态环境,全球问题。
3.
心理卫生的领域。
l
教育,低智,残疾儿童,脑保健,考试,学习压力。
l
管理,人和机的关系,减少事故。
l
社会安全,道德水平的上升,减少犯罪,减少交通事故。
l
婚姻和家庭。
三、心理卫生历史
1909年美国的比尔斯,是精神病人,写了《自觉之心》,成立心理卫生协会1936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1936年中国成立,1985年中国恢复成立。
四、观念
1.
心身完整统一观,躯体是基础,心理是主导,强调心理的能动性,认知的中介性,情绪的能动性。
2.
社会群体观,健康依赖社会条件,人群的健康水平,动荡,冷漠,失态,轻视是不利的。
3.
知识观,不了解或者偏见,误解是不利的。
4.
健康人群为主。
5.
尊重患者,心理病人是社会的一员,不应为自己患病负责,并非本意,应该尊重他们,动员恢复,适当约束,必要强制。
6.
预防和干预,提高心理免疫能力,培养好的个性和良好适应能力,控制传染源,针对治疗病人,切断途径,教育,制止不健康的心理行为,改造社会。
7.
终身健康观,人的社会化,自我完善,不断适应,和心理风险。
8.
相对健康观,不十全十美,这有害,因人因地而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