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庐山心理卫生专科医院吴剑332008
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和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也称心身障碍。心身疾病并非由单一的心理因素造成,随着社会的竞争激烈,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矛盾,家庭成员的纷争,及个性缺陷而导致失眠,忧郁,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急剧上升,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心理变化,影响情绪,情绪通过内分泌系统影响健康。所以心理和社会因素起关键作用。研究心身疾病的学科称心身医学。
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造成心身疾病中的致病作用,是为了通过心理卫生工作去防治这类疾病,提高人群的心身健康水平。
心身疾病可涉及人体的每个器官和系统,威胁人们的健康,所以在人群中存在大量的心身疾病。一般在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中,50-80%属于心身疾病,北京调查发现73%门诊病人,68%住院病人明显存在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见心身疾病是一类相当普遍的疾病。
心身疾病涉及临床各科,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恶性肿瘤,胃溃疡,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症,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等。这些疾病中心理因素和疾病有明确的关系。
治疗心身疾病,必须同时重视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技术。需要特别重视治本的心理治疗措施。心理治疗种类非常多,可根据不同的心身疾病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心身疾病尽管病情不同,症状不同,器官不同,但心理治疗的原则是一致的,就是消除不良情绪,恢复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依靠病人自己的能力逐渐调整心理和生理的平衡,改变原来心理不平衡的状态造成的生理功能障碍和疾病产生的恶性循环,建立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型循环。
目前广泛采用的心理治疗有改变认知为手段的领悟疗法,疏导疗法。对不健康行为实施行为疗法。用仪器帮助病人用意念调整生理功能的生物反馈疗法,还有气功疗法,放松训练等自我心理训练方法。心理治疗可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效果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