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树为邻
(2022-09-19 09:59:30)
标签:
情感散文叶琛文化旅游 |
分类: 散文清风 |
与树为邻
叶琛
1.鹅掌楸
鹅掌楸以其身体形态获得命名,为此在对诸多乔木的记忆中,自然占据着显赫的位置。秋风渐紧,一阵一阵掠过上冈上疏密有致的阔叶林之时,鹅掌楸就早早开始变色了,叶脉清晰的浅绿瞬间变成褐斑点点的黄。正在你感慨季节匆匆之时仰目望去,满树的黄所映衬出的天空高远,多少有些豁朗之意。
漫步于林间,面对鹅掌楸的落叶萧萧不免有所眷顾。踩在它蓬松的落叶堆上,脆生生的咔嚓嚓让人有肆意狂奔的冲动,但当你静静站立并与这样一棵几十米高的粗大树木对视之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即便它耐旱,耐寒,并有着对病虫害极强的抗性,但是面对四季轮回的命运,它依然显得那般无奈和无力。
“马褂木”仿佛是鹅掌楸的乳名。叶形鹅掌,更似马褂。分布在浙南闽北交界处——百山祖上的鹅掌楸其叶片相对瘦长,有四个尖,顶部平截,犹如马褂的下摆;叶片的两侧平滑或略微弯曲,好像马褂的两腰;叶片的两侧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马褂伸出的两只袖子。可谓裁剪干净利落,款式修身耐看。
鹅掌楸不但叶奇,花朵亦美。它的花单生枝顶,花被片9枚,外轮3片萼状,内二轮花瓣状均呈淡黄色,基部有黄色条纹,形似郁金香。花半开,欲语还休,矜持含蓄,这或许是木兰科植物的花与生俱来的气质。待到初秋花谢以后,鹅掌楸就结出纺锤形的聚合果。果实尚未成熟之时,袭一身绿色紧身外衣,逐渐成熟以后,则以褐色示人并轻轻敞开,露出扇着翅膀的果实,它是木兰科中唯一的翅果。
查阅相关资料,鹅掌楸诞生于白垩纪,曾经与恐龙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是古老的孑遗植物。野生鹅掌楸除了只有中国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两种,北美鹅掌楸的叶片相对圆胖,有六个叶尖。巧的是它们还就分居在太平洋两岸,这种现象在植物学里有专业的表述,称之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科学家推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地质变迁和冰川期有关:“数百万年前,欧亚板块与北美洲板块之间尚没有白令海峡的阻隔,植物存在跨板块迁移,约在258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第四季冰河时期,不断扩张的冰川从北至南吞没了大片地表,也吞没了大量物种,而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和北美洲东南部部分地区幸免于难。”
植物分布和地质年代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虽难以追溯,但不可否认的是,世间万物无不契合着宇宙大化的流衍,我们所依存的自然大地,并不一定能比秋天里一堆鹅掌楸落叶的命运要稳固多少。
鹅掌楸是万千药名里的一种。夏秋采树皮,秋采根,曝干入药,可祛风除湿、止风寒咳嗽,这样的药效与之高大挺拔、茎干粗壮、不惧风雨、不畏严寒的品质特征倒也是极为呼应的,当然也与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着的百姓需求相呼应。野外劳作的人们,避免不了清晨时的水气缠身,也避免不了晚露打湿裤管,日积月累湿气必然重一些。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对于在大山里生活的每一个人来讲,识别并科学掌握草木入药的能力显得尤为日常。
可以说大山是山民们的全部依靠,几座土屋牢牢附着于山脚,良田附着于山脚。村人们白天进山劳动,傍晚就搭上一担枯枝柴禾下山去了。阔叶林里,鹅掌楸的大大的叶片越落越多,越积越多,没有人会去打扫,风透过枝丫宽宽的空档吹往低处时候,不难听到干燥树叶之间移动、摩擦的“沙沙”之声。风停了,当一切恢复平静时,地洞里的小山鼠则急急从落叶上倏地穿过,唰啦啦就跑远了,消失于落叶覆盖的山林深处。
秋风又起,绵绵细雨淋遍这座大山的时候,整片山林蒙着一层水雾气,光秃秃的鹅掌楸直直地立于天地之间,若隐若现、忽明忽暗,从容自在。我们并不知道它的一生是否活得如己所愿,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人们建立起了真实而牢固的密切关系。
2.马尾松
用中国汉字给植物取名,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比如“马尾松”,松树的叶子形似马尾,飘逸、灵动,随风摆动时,更有着迎风向前的速度与气势。
百山祖国家公园,松树两兄弟马尾松和黄山松总是形影不离,又把好分寸地居处于各自的位置。黄山松像一个探险者,喜欢悬崖、峭壁,深渊、幽谷,越险峻的地方越能看到黄山松的身影,它把根盘旋在岩石的缝隙里,左冲右突,不惧风霜雨雪,那傲立的姿态,似在向所有植物宣告——它,才是森林的植物王者。马尾松则要温顺许多,向阳的山坡,向阳的幽谷,向阳的山涧溪流,只要阳光充足的地方,马尾松就会结伴扎根,那长长的松针,两根一束或者三根一束,用俊俏的马尾诗意的马尾展示着自己温良的品性。
黄山松用俯瞰的姿势,冷峻的眼神,斜视着马尾松;马尾松则用平视的目光,平等的姿态,与绝壁上的黄山松对话。
世人多称赞黄山松的精神,顶风傲雪、坚忍不拔。而我却独爱马尾松的平实、内敛,安于生活的恬然宁静。这或许与我的性格有关,偏爱着明亮一些、温情一些、良善一些的事物。不与世事争夺,苦炼内功,默默奉献着自己内心的光和热。马尾松,不仅拥有着骏马的姿态,也拥有着马一样吃苦耐劳的秉性,它结出松果贡献给松鼠,结出松针奉献给大地。
有一段时间或因于工作压力,我被失眠、头痛、便秘所困扰。有一位老中医建议我采摘马尾松的松针,洗净后煮水代茶饮,说是有安神、镇静、润肠、通便的功效。我一一照做,果不其然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松树的清香,被沸水激活,那来自大自然的香气,瞬间弥漫斗室,让人感到踏实宁静。水一点一点沸腾,松针一点一点释放那诱人的香气,我仿佛从这绿色的松针水中,看见了另一个斑斓的世界。马尾松用汲取的阳光,通过水的桥梁,输送到我的体内,让我虚寒的身体获以山林之气的滋养,其光温暖溢满心田。
中医真是神奇。用植物所储备的活力,来激发或者弥补人体所缺的精、气、神。其实,马尾松不止松针有医用效果,像松花粉、松果都可入药,且疗效显著。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大文豪,还是一个美食家。松花粉这种易采摘且营养效果好的美食,他自然不会轻易忽略。在《松花歌》一诗中,他下笔轻盈,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动感的美食图:“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黄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松花、蒲黄、槐花、杏花、黄蜜,这些充斥着味蕾的单词,一经组合就会让人垂涎欲滴。再加上东坡居士名人的广告效应,松花味的美味糕点,从宋朝透过书页,可香飘至现代。不知道有没有有心人能够复原这份食单,如果有,我会第一个品尝。
而松果不仅可以食用内里的松子,还可以捡拾一些回来,放在花盆中做盆栽。把松果横着摆放在泥土之上,放在向阳处,浇水,一个星期后,马尾松的松针就会破松果壳而出。针细细、绿油油,甚是喜欢。把松果插在干树枝上,摆成工艺品也是极好的。枯荷、干树枝、松果、落叶,排列组合在一起,在秋天,就有着苍凉之美。但考虑到松果是松鼠过冬时储存的食物,为了不和小松鼠们争粮,是否得少捡一些松果回来,就自然在我的考虑范畴了。
马尾松的分布范围很广,遍布华中华南各地,台湾地区也有分布。由于它是长江流域荒山造林的树种,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都有种植。但百山祖国家公园里生长着的马尾松,属于野生品种,极其珍贵。春秋两季进山,你会邂逅两种不同风景。春天的时候,松花绽放,香气浓郁,漫山遍野,花色芬芳,仿佛是一群仙女下凡,在山坡之上挥动着衣袖,跳起了古典的舞蹈。长长的松针,如同绿色的绸布,绿意盎然。群山幽秘、鸟鸣婉转,马尾松的舞姿,被青山绿水所记录。而秋天进山则是另一番景象,松花不在,松果成熟,宝塔一样的松果,挂在马尾松的枝头。深秋季节、寒意渐浓,这个时候,仙女幻变为勇士和侠客,敢于在凛冽之中冲锋陷阵。此时的马尾松具有骏马的品性,扬起烟尘,奔向沙场。骏马奔腾,马尾扫出一片广阔疆域、太平盛世。
马尾松还有一个雅号,那就是“水中千年松”。之所以得此雅号,是因为马尾松的材质非常耐水湿,适合水下工程的建筑材料的选用。我想,这也是马尾松经年累月受到阳光润泽的结果。
向阳的树,内心都有着钢铁一般坚硬的意志和力量。由此我也得出一个结论,不论任何时候,都要像马尾松一样,心向阳光,择阳而生。心中有阳光,内心才会强大,哪怕狂风暴雨抑或风霜雨雪,都不能击垮其信心与斗志。像仙女一样舞蹈,可以把生活过成一首诗;而像战士一样冲锋,可以在生活的曲折道路上杀出一片天地,以其盛气之势,诠释生命的力。
3.南方红豆杉
如果说百山祖国家公园是一个植物博物馆,那么南方红豆杉绝对算得上是一件镇馆之宝。苍翠、风雅,俊美、素净,树龄悠久,古朴沧桑。想要找到它并不难,沿着庆元百山祖镇三堆村至景宁英川镇小溪流域一带,于山谷、或于溪流,相较阴凉处,就会与之迎面相遇。
谈及南方红豆杉,就不得不提它的近亲——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红豆杉实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尽管都谓之“红豆杉”,但从植物门类、形态特征、分布范围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就像我们所熟知的大熊猫和小熊猫一样,尽管都是“熊猫”,但从其亲缘关系、体型、以及分布来看却不尽相同。在“红豆杉”之前加上“南方”二字,可见其分布范围主要在中国的南方。据现有发现的南方红豆杉的地域来看,贵阳的花溪、乌当,安徽皖南的黄山、歙县,包括百山祖国家公园,均在长江流域以南。而红豆杉的分布范围,则越过了长江,直达黄河流域,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都有分布。植物门类上,红豆杉属于裸子植物门;而南方红豆杉属于有胚植物门。
南方红豆杉别名紫杉,是第四世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物种,在地球上存活了已有250万年,是真正的植物王国里的“活化石”。南方红豆杉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优良珍贵树种。作为植物爱好者,与南方红豆杉相遇的刹那,便有了一见倾心之意。凝望其树干、枝叶、果实,宛如欣赏一个古典美人的容颜、腰肢、气度和姿态。作为雌雄同株的南方红豆杉,能够看到它开花的那一刻是幸运的。尤其是百山祖的野生红豆杉,花期更短,只在春夏之交时,开出黄粉色的小花。且是公树开花,母树不开花,多少有些逆人类常识而为之之意。花开败以后,就会结出红色的果子。形如樱桃的红色果实挂满秋天的枝头,微风拂过,漾起红色的波浪,渗透着沁脾的甜香。莫要说我了,就连红嘴蓝鹊、白头鹎、灰喜鹊等鸟儿,也会馋得振翅翩飞,着急地啄食着那一粒粒红果。
但鲜为人知的是,南方红豆杉的果实有毒,人或动物误食则会出现肠绞痛等症状。然而鸟儿却可以美美饱餐,或许这正是大自然赐予鸟儿们的一种特殊福利吧。大自然总是这般神奇,种子要借助鸟儿的身体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将体内未消化的南方红豆杉的种子,通过排泄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尤其是红嘴蓝鹊,在取食完南方红豆杉的果实后,会飞向山坡的背面,于阴凉潮湿的地方,将种子遗落在肥沃的土壤旁。大自然有大自然的生物进化秘径,通过这种形式的远距离传播,提高了南方红豆杉的生存几率,让种子和幼苗去开启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全新世界。
说说南方红豆杉的叶子吧。那对称的叶片,着实令人着迷。在主干上排成两列,像两队士兵,挺直了腰杆。当红色的果实,从枝叶上旁逸斜出,绿色的叶子做背景,就有了诗意的舞台陈设感。秋阳在上,背靠一棵南方红豆杉,阳光透过枝叶,撒下金光。红色的果实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鲜红;而碧绿的叶子,也显得愈发碧绿。仿佛一切都在既定的规程中持续,这种稳定感来源于大地的隐秘。
南方红豆杉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还因为从它的树皮和枝叶中提取的“紫杉醇”是世界上公认的疗效较好的抗癌药。人们对于这种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植物,都极为敏感。亲近它,就好像有了特殊的庇护和依靠。
人工栽培的南方红豆杉,甚至把它当作盆景摆放在家中,也成了一种潮流。人工培育南方红豆杉,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我对温室里生长的植物,始终心存着一种怜悯之心。总觉得这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把植物们请进家中,反而让它们失去了天生地长的野性,也失去了感知季节变化的基本权利。这也是为什么当我见到百山祖国家公园那一树又一树的南方红豆杉,就容易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古典与气度的原因了。在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九十的百山祖国家公园,南方红豆杉和百山祖冷杉、伯乐树、厚朴、鹅掌楸等珍稀物种生长在一起,让生物多样性呈现出百花齐放百树争奇的特点。也正因它们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尽情吸收着天地的灵气,从而让它们身上散发出的野性气息显得更浓也更足。
人是群居性动物,需要和谐的人居环境才能感受到那份自然、纯真和幸福。其实植物也一样,它们也需要舒适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美的一面。心怀草木之心,这样我们就能把身姿俯向低处和每一种植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有的时候,我在想,对于生长在丛林中的野生南方红豆杉,我的突然到来,是不是把它们吓了一跳。也许,林间穿梭的小动物,雀跃于丛林中的灰喜鹊、画眉、云雀,才是它们真正的亲人或者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