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广州购房难(之三):标准的缺失
赵卓文(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最近参加了几次研讨会,既有官方组织的,也有媒体和民间组织的。研讨的主要问题是:在楼价飞涨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购房难的问题?
在几次研讨会上,我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虽然反对的声音常有,但赞成者还是占多数的。
兹将本人的一些观点整理如下:
1、广州房地产目前最致命的缺陷是:缺乏标准。
广州房地产从1979年起步发展,号称全国房地产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然而这一行业却一直在“没有标准”的道路上前进。
(1)广州住房面积缺标准。按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广州人均居住面积约20平方米。按广州家庭平均人口3.2人计算。目前广州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国六条”7090的标准出来后,发展商、政府部门和广州的公众都糊涂了:90平方米怎么住?(普遍认为偏小)。
然而,我们广州自己有标准吗?
二口之家该住多少平方米,三口之家该住多少平方米,我们没有标准。
广州家庭人口结构是有的(人口普查有数据),但没有转化为住房结构面积的研究和分析。更要命的是:目前广州没有人知道存量房的结构比例情况!看来,光有市场行为,没有系统的专业研究和行业引导,广州房地产早晚会出问题。现在楼价飞涨,只不过是“还债”的一种方式。
有人认为:以后对持有物业征税(物业税或不动产税),住房面积就会降下来。
这个说法不错。但在过渡期,政府和房地产行业不能推卸其责任。从目前《物权法》的讨论来看,凡是“动老百姓奶酪”的事情都不好办。开征物业税,牵涉千家万户,看来政府会极端慎重。要短期内出台,谈何容易!
在当前阶段,广州房地产行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住房标准”:提倡二口之家的标准,三口之家的标准,单身贵族的标准。广州房地产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上一直开风气之先。
目前,有必要提前建立广州自己的房地产价值体系。
(2)中低收入家庭标准
北京有“经济适用房”购买资格的标准和审查制度。
广州目前没有“中低收入”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线(648元/月),最低社保工资(1260元/月),双特困户(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以下,都不可能成为标准。
有些专家天天讲“保障”,但“保障”什么人,“保障”什么标准,却拿不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
(3)住房质量标准
住房,当然不能单用“面积”一项作为参数。
住房,应该有一个综合质量的标准问题。
广州房地产,当然不能一味“求大”、“求新”,必须综合考虑我们的土地资源情况,节能情况等,才能得出系统的“综合质量” 标准。
若没有住宅综合质量标准,就必然注定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一段时间。
2、“双限双竞”保障了谁
最近广州开始推行“双限双竞”,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双限双竞”的本质是:政府减少卖地收入,让潜在购房者享受“低于市场价的房子”。
既然政府作出了牺牲,当然希望“买房”的人是:最应该得到保障的人。于是,就有了“限销售对象”的“三限”问题。
“限销售对象”的思路没错,难就难在“销售对象”的界定问题。“限广州户口”、“限中低收入”,都面临标准尴尬,政策尴尬。争论不休,就很正常了。
按广州2006-2010住宅发展规划,未来广州卖地,四成以上用地要搞“双限双竞”。这对未来广州楼市走势影响巨大。
对这个问题,我反提二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1)双限双竞的目的是什么?倘为了平抑房价,可以大胆去尝试“低楼价”策略;倘为了解决工薪阶层住房难问题,赶紧去搞“中低收入”标准。
(2)双限双竞是长期战略,还是短期行为(权宜之计)?如果是前者,则需稳定的游戏规则。如果是后者,双限双竞用地大可向“中低收入”者大幅倾斜。
3、广州住房建设的主要矛盾
宏观调控已半年,楼价,特别是一手楼的楼价,并未如大家所期待那样“平稳下来”。
现在再去讨论“楼价是高是低”,似乎已变成“老生常谈”。
其实,大家目前应该去思考一个核心问题:
广州住房建设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光靠扩大供应量并不能解决广州楼市当前的难题。
——宏观调控也有副作用。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楼价要下调,需要一个过程。要立竿见影,2007年就要降价,恐怕是一厢情愿。除非政府有“更猛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