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石中的中华龙鸟神气非凡——头颅高昂,尾巴翘起,像一只报晓的雄鸡。从它背部到尾巴,有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些结构究竟是不是向现代羽毛进化的原始绒毛,还没有科学家们公认的定论。图片来源于网络。
向来充满争议的中华龙鸟化石最近又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最近南非和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在研究了这块化石后,认为这种被许多科学家视为“恐龙与鸟类之间失落的环节”的化石标本上,根本没有绒毛。
第一块中华龙鸟化石1996年出土于中国辽西。由于它一身绒毛和酷似雄鸡的体型,最初被一些研究者们认为是某种介于恐龙向鸟类过渡形态中的古老鸟类,并由此被命名为“中华龙鸟”。不过,后来恐龙专家们有更多的证据认为,中华龙鸟应该是一种小型的兽足类恐龙,它正确的名字应该叫做“中华鸟龙”。这就是关于这块化石著名的“龙鸟之争”。
后来,大部分古生物学家公认这个新发现的物种是恐龙,但“中华龙鸟”的名字却一直延用了下来。中华龙鸟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争论它是龙还是鸟,也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的恐龙种类,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向人们展现了带毛恐龙的存在。在中华龙鸟的化石中,研究者发现它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很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中华龙鸟由此蜚声世界。
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却表明,中华龙鸟身上的这些纤维状结构很可能并不是体表之上的绒毛,而是皮肤之下一种胶原纤维等软组织的退化残遗。来自于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华龙鸟颈部、尾部等处皮肤纤维的排列方向十分杂乱,同时并不具有证明羽毛存在的鲱骨状特征。他们据此推测中华龙鸟并没有华羽满身。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羽毛的出现可能比原来估计的还要晚。
此说一出激起学术界强烈的反响,有支持者,也有学者直斥为无稽之谈,但为此项研究提供材料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周忠和研究员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多种声音,有新的说法也是很有意义的。”
注:此短文发表于《华夏地理》杂志,未经本人或杂志社书面许可,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