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比机会成本选择 |
分类: 寻找生活的知识 |
科比在持续走红,这位人称“小飞侠”的球员,在迈克·乔丹创造的篮球神话之后,俨然已成为NBA最具有王者气质的球星。稍微了解一点NBA的观众都知道,科比是放弃了读大学而进入NBA打球的,不过科比不读大学并不是他考不上。科比在读高中时就是篮球明星,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也相当不错,但他决定不读大学而直接进入NBA打球。在那里,他预期四年中可以赚一千万美元。
一模一样的例子还有姚明。姚明没有上大学,而是选择与休斯顿火箭队签了3年两千万美元的合同,加上他做广告的收入,他每年的实际收入大约都能在千万美元之上,并且成为目前国内最当红的体育明星。
哎呀,我必须得声明了,我要说的根本不是教唆同学们放弃上大学。我要说的是,单从经济学角度看,科比和姚明的选择说明他们懂得什么叫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它不仅包括付出的物质资料,还包括为之放弃的其他某些机会。当然,一般而言,并非所有放弃的选项都是机会成本,只有被放弃的选项中价值最高的一项才是机会成本。
那么,对于科比和姚明而言,在最适合打球的年龄中,读大学的机会成本,除了和普通学生一样每年的学费之外,就是在NBA打球而获得的巨大名利。这个成本实在是很大的,所以他们放弃读书而选择打球就是很明智的事情。
不过,对于像我们这样身无所长的普通人而言,读不读大学之后状况的差异通常是很明显的,所以讨论读不读大学似乎没什么现实意义。但是如果拿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生同博士生相比,机会成本的意义应该还是很明显的。工作还是继续读书,成为很多同学的两难选择。这个时候就不妨来算算读研或者读博的机会成本有多大,这个成本在你毕业之后的工作收益当中能否收回,然后再来决定你的选择。
一位经济学家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某些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是过度的,它只是提高了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希望说的不是我们。
注:本文预定发表于《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