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生的”古生物学家

(2007-02-26 21:57:01)
分类: 人物百像
    曾经打算做一个关于科学家的栏目,把科学家先当做一个普通的人来看。看他们的经历、性情、爱好,和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故事。至于说他们科学成就,可以作为一个背景,能懂的人看看,不懂的人越过不看也未尝不可。读者当然可以以其经历励志,但我更愿意读者从他们的经历来体会到做科学研究也可以有乐趣,科学家其实也是一群很有趣的人。
 
    后来这个栏目未能遂愿,原因当然不止是操作问题,不过借此机会了解了一些很好的科学家,倒是意外之获。这意外收获就在去年年底得到了一次利用。下面的文字,本来是给一个杂志的稿子中附属的一部分,但杂志采用的时候,做了较多删节。贴在自己的园子里,权且算作采访后记和对这位科学家的感谢吧。
 
“天生的”古生物学家
                                                            摄影/曾年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869年,在它创建的138年中,只有一位亚洲籍的科学家被聘为它的研究员,他就是去年年底被业内同行誉为“给了2006年一个完美的收尾”的翔兽论文的第一作者,古生物学家孟津。
    孟津1956年出生于贵阳,父亲从事地质工作,这让他从小就有机会跟着父亲上山下河,在野外摸爬滚打。他从一个地质队的小队员变成北京大学地质系的一名学生之后,又考上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生,198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孟津得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要聘用研究员,他决定争取这个机会。但是要争取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职位是极困难的事,因为这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收藏资料最丰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是众多考古学、古生物学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工作地点,博物馆面向全球取才,竞争极为激烈。而一旦取得终生职位的研究人员,多半也会做到退休,因此极不容易再一次出现机会。
    1999年7月孟津在200多名竞争者脱颖而出,成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建立以来第一位被聘用的为亚洲籍研究员。2002年,他获得该博物馆的终生研究员职位,而通常晋升这一职位至少也需要5年的时间。
    “我可能天生就是做这一行的,”孟津曾经这样跟我说。在取得博士学位和获得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职位之间这几年里,他曾经因为找不到与古生物研究相关工作而频频在各个博物馆和大学中作博士后。在同时出国的同行都纷纷改行的时候,他把找工作时得到的各种拒绝信贴在一面墙上,就那么面对着它们。
    这是一个对古生物研究执着而专注的科学家,然而,这又是一个绝不令人乏味的人。
    2000年前后中国科学院毕业的那几届研究生,临毕业前都会传阅一本小说,叫做《太平洋两岸的日子》。小说描写了中科院82届的几位研究生读书和出国之后的学习和生存经历。看这本书据说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缅怀在玉泉路(中科院研究生院所在地)读书的那一段日子,一个是为了学习出国之后的生存经验。这本书的作者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可能决想不到他们这本多少带点自传色彩的小说,会成为后来师弟师妹们缅怀青春的纪念册和“海外生存手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孟津和他的夫人刘玉。
    小说之所以会被传为“手册”,是因为孟津和夫人尽管虚构了的故事,却保留了真实的感受和记忆,记录了那一代青年学者对于学业、对于生活、对于感情的追求。小说写于1992年,成稿于1997年,流畅的文字、略带忧伤的笔触,绝无想像中的古生物学的枯燥与呆板。
    研究工作之余的孟津,喜爱摄影、下围棋,据说做饭也很有一手。对于写作,他也曾表示,如果有一天他不再做古生物研究了,也许还会再次拿起笔,考虑以写字为生。他还喜爱听歌和唱歌,听时会反复听一首,直到自己也能唱个乱熟于心。在空旷荒凉的野外“满地找牙”地寻找化石的时候,也会兴致所至,放声来上一嗓子。
    当我问及翔兽的论文和研究时,他再一次提及了他“天生的”运气:“这种标本和研究,是可遇不可求的,百年都难得一见。我可能天生就有做这一行的运气,我总能遇到好的标本和默契的研究小组。”然而,这种“天生”可能是有理由的,也许做研究与唱歌一样,只要足够专注,总会有自己亮一嗓子的那一天,即使曾经面对整整一面拒绝的墙。
 
“天生的”古生物学家
                                       摄影/曾年
     采访孟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他很清楚我要写的文章要表达什么,所以,他的回答也会尽量贴近文章的需求。写好的初稿,发给他审阅,两天不见答复,我略有忐忑,刚刚发邮件过去询问一下,一个修改好的版本就返回来了,不仅补齐了所有的知识点,连文字都尽量弥补的天衣无缝。做一个科学记者,遇到这样的科学家,只能用一个词来感叹:幸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