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人易飞的博客
诗人易飞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18
  • 关注人气: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飞68掰诗》——杜涯《在低处》

(2023-01-04 16:55:13)
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文本发现

在低处》(原文)

作者:杜涯

 

在低处我看见牵牛花

看见野菊花、蓝蝶花和星星草

在低处我看见种地人、卖菜人、抽粪人

一个收废品人和一个拾荒人在街上擦肩而过

他们早已互相熟识,但其实互相并不认识

 

我总是背对高处,背对坚硬的高岸

面向这些低处的人和物,看着他们和它们

如何在微暗里各自发着小小的微弱的光

如何在风雨飘摇里晃动,又无声无息地熄灭

 

关于高处和低处

我现在是这样理解:我可能

高于那些在高处的人

但决不高于那些低处的人、事物

甚至,我有时还低于这些低处的事物

我的心,总是不由对他们和它们低伏、低垂

 

在低处,我感到我是垂柳,是柔软的流水

我深情而又无悔地任由自己柔软下去

直至成为——柔软本身

 

作者简介

杜涯,1968 年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乡村,毕业于许昌地区卫校护士专业。曾任医院护士、杂志社编辑等职。12 岁开始写诗,出版有诗集《风用它明亮的翅膀》《杜涯诗选》《落日与朝霞》《记忆与追寻》。先后获“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刘丽安诗歌奖、《诗探索》年度奖、《扬子江》诗学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诗刊》“陈子昂诗歌奖”年度诗人奖等。现居许昌市。

 

 

为了准确把握这首诗的分节,我在百度上输入在低处》,没想到跳出数个诗人的作品,题目大同小异,可见这类题材写的太多,要写好写出新意是一件挑战性的事。但我依然毫不动摇地选择了这首诗。我以为它精审、灵动中有节制,在花与人的对位中,以轻写重,饶有诗趣。

题目《在低处》,可以看出其是一首思辨性的诗,这种题材的诗很难写。思辨也不是说理,说理不是诗歌的任务。诗性的思辨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以保证它们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具体语境和形象性思辨。也就是说,在诗歌的行进中的思辨,需要符合一首诗的具体语境,脱离了具体语境的言说,就显得空洞而失真;形象性思辨,则是诗歌本身的体裁所决定的,要体现“诗之思”,要以此写彼,找到其客观对应物。如果能够在主客体之间获得一种平衡,那就相当令读者感到愉悦了。

全诗四节。

 

在低处我看见牵牛花

看见野菊花、蓝蝶花和星星草

在低处我看见种地人、卖菜人、抽粪人

一个收废品人和一个拾荒人在街上擦肩而过

他们早已互相熟识,但其实互相并不认识

 

此诗的取位非常明确——在低处。题目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姿态,——一定不是鸟瞰或俯视的视角,而是贴地飞行,其低眉颔首的谦卑之态尽显。

前两行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牵牛花野菊花、蓝蝶花和星星草,此四种花大概蓝蝶花”比较少见。其又叫蝶豆花,热带蔓藤植物。可以断定,这四种花都是生长在低处的,大概也属于草本灌木类,不会长得很高壮。整体上,它们显示出低处的某种生态和物种,其形状、形态、颜色各异,四种花则显示它们是一个群体,都在低处生存。

作者的开笔我以为是现代汉语诗歌最好的方式——描写式呈现,而非议论,更非某种高音式的宣示性的发声,从而没有落入此类诗歌写作的窠臼——以理论进行逻辑性的推演,从而使“诗本身”失去应有的主体地位。

在低处我看见种地人、卖菜人、抽粪人/一个收废品人和一个拾荒人在街上擦肩而过”,种地人、卖菜人、抽粪人收废品人拾荒人,此处有五种“人”从人面前“擦肩而过”,作者始终把自己的视角设定在低处,决不高抬——“在低处我看见”,其在低处看见的这群人,也显而易见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其五种人,越到最后越低微。可以说,他们可以充分代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早已互相熟识,但其实互相并不认识”,此句另有意味,此句让这群模糊起来,变得麻木,其混沌、简朴、荒蛮、粗鄙,认识与不认识意义不大,只限于简单的生存与低层次的交流。

四种花与五种人的比较,意味何在?我以为花虽开在低处,依然鲜艳芬芳;人在低处,却难掩不堪,他们匆匆擦肩而过”的身影,给我们留下了冷峻的背景,勾勒了社会生存的底层人物群像和现实图景。又或者是虽然人在低处,生活困苦之中,通过传统的美德勤勉的劳动来获得自己的生活,他们有着四种花一样的生存图景,如藤曼植物,顽强地展示自己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

 

我总是背对高处,背对坚硬的高岸

面向这些低处的人和物,看着他们和它们

如何在微暗里各自发着小小的微弱的光

如何在风雨飘摇里晃动,又无声无息地熄灭

 

一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诗中“总是”和“背对”的情况,此处显示诗人“专制性”的口吻,带着“不由分说”的一种认定,显示诗人的执拗与坚持。当然,此处的高处与低处,已经不是实指,人与物的联结意义也发生了位移,是某种精神性的认定。“高”和“低”的能指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所指。在大众文化的普通指向中,“高”与“低”几乎不用去进行诠释了。

如何在微暗里各自发着小小的微弱的光/如何在风雨飘摇里晃动,又无声无息地熄灭”此两句逐渐显现此诗的指向和作者情感的偏移。如果说在第一节,作者的表述还比较中性的话,此节则开始指引方向。“微暗里”“各自”“小小的”“微弱的光”“风雨飘摇”“晃动”“无声无息地熄灭”,这些精致的描写极富耐心,我以为深怀悲悯与怜惜。作者只用一个场景、一幅画面,对底层人民生活进行了精致而形象的概括式总结。作者的站位也在看似近距离的细节描写中,进行了悄然袒露。作者无视于高处,倾心于低处,甚至从决绝中可以看出,对高处的某种抵触与厌恶;反之,则对底层生活和人民进行了同情与拥抱,赞美与歌颂也在其中。

 

关于高处和低处

我现在是这样理解:我可能

高于那些在高处的人

但决不高于那些低处的人、事物

甚至,我有时还低于这些低处的事物

我的心,总是不由对他们和它们低伏、低垂

 

此节作者更是进行了直接的“表白”,经过前两节的描写和对位之后,作者直取要义,“我可能高于那些在高处的人”,则是一种自信的宣称,此处可以得出结论,“那些在高处的人”一定不会真正在“高处”,他们的精神与人格可能正好相反,地位之高职务之高,正好反衬其之低。此句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神洁癖,不愿与其为伍,对其所谓的“高”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但决不高于那些低处的人、事物”,则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要求,也是心理上的一种认定。那些看起来在低处的人,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从事着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简单、纯朴、善良、坚韧,有着我所不具有的许多宝贵美德,他们才赓续了古老的传统,从事着最原始的劳作,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一种品质。“甚至,我有时还低于这些低处的事物/的心,总是不由对他们和它们低伏、低垂”,这里,作者放低身段到极致,带着“专制”的口吻,为自己定“调”——自己虽然认识到自己的浮浅和庸常,但依然不够彻底,我其实比“这些低处的事物”还低,只有它们脚踏实地,保持着泥土的沉厚与博大,我是那么的渺小。心怀虔诚,感念大地,让自己如一粒尘土,“低伏、低垂”,千古功名付流水,才是我人生应该有的状态。

 

我的心,总是不由对他们和它们低伏、低垂

在低处,我感到我是垂柳,是柔软的流水

我深情而又无悔地任由自己柔软下去

直至成为——柔软本身

 

最后三行用了重复用了三个“柔软”,就这么一直“柔软”到结束。垂柳本身就是低伏、低垂”,“垂柳”和“流水”它们是一对,构成某种风景,在低处的风景。“垂柳”和“流水”不是坚硬之物,此处当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坚硬,往往带着自负、自恋和隔膜,柔软则有着随物赋形、融通世界,参透人生的意味,——所有的骄傲与成功,在人生的长河生活的低处,都不值一提。它不过是一丛草,一尾花,是垂柳”也是“流水”,从亘古的时间和浩瀚的空间看,它只是开在幽谷,自生自灭而已。

此诗到最后,结尾变得“轻逸”起来,写出了某种禅慧,如化身为风,轻灵飞升。看似柔弱无骨,实则庄重如钟。卡尔维诺称,“庄重”的轻才有价值。我以为此处即是“以轻写重”。

 

                       2022、10、20

 

 

 

易飞,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一级作家。著有小说、诗歌、评论等十余部300余万字。诗作散见于《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草堂》《诗潮》《诗歌月刊》《北京文学》《清明》《延河》《红岩》《滇池》等。长篇小说《无冕之王》《天上人间》进入“辽沈热书”榜。曾获2016全国十大励志图书奖、全国旅游诗歌大赛二等奖、《中华文学》年度诗歌奖、湖北文艺评论奖等。“次要诗人“平台创始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