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67掰诗》——吕德安《父亲和我》
(2023-01-04 16:52:09)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
文本发现
《父亲和我》(原文)
作者:吕德安
父亲和我
我们并肩走着
秋雨稍歇
和前一阵雨
像隔了多年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
的间歇里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
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造成的
滴水的声音像折下一枝细枝条
像过冬的梅花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似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
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
安详地走着
作者简介:
吕德安,八十年代初期与诗人画家同仁创建星期五诗社,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并加入南京"他们"诗群。此间著个人诗集《纸蛇》、《另一半生命》、《南方以北》。九十年代初旅居美国纽约,以画谋生,创作长诗《曼凯托》。同年在福建家乡北峰筑居山中,开始创作长诗《适得其所》。1998年出版诗集《顽石》;2011年出版诗集《适得其所》;2013年进驻北京工作室专业从事绘画创作。出版《长诗集》、《吕德安80年代早期民谣体诗歌》;2014出版诗集《两块颜色不同的泥土》。2016出版随笔集《山上山下》;2018年出版随笔散记《在山上写诗画画盖房子》。2020年出版《傍晚降雨-吕德安四十年诗选》。曾获首届他们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及南方文学盛典等多项国内重要的诗歌奖。
吕德安先生写诗四十年,一本《傍晚降雨》中有很多厚重之作,但我个人喜欢这首《父亲和我》。盖因他的真诚、亲切、朴素、动人。
现代汉语诗歌写此类题材的太多了,要写出自己心中的独一无二的父亲,殊为不易,在一首短诗中,写出一个父亲的形象和个性,还写出“我”与父亲相处的独特感受,则是更加困难。——我以为这首诗做到了,一个头发全白、寡言少语、略带威严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仿佛如在我们身边。
父亲和我
我们并肩走着
“父亲和我/我们并肩走着”,开句即确立了整首诗的切入点和运行方式——就是我和父亲的行走,从头一直走到尾。
这样的经历我们都有,陪老父一起走。随着儿子的长大,儿子与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隔膜和阻塞,甚至对抗,父亲的形象肯定再也不是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简单认定。随着儿子更多涉入人世,很多复杂的东西加入进来,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是在乡下,父子之间承载着更多的苦难记忆,但随着儿子视野的不断打开,男性气质的不断增强,父子间共同的话题会越来越少,交流越来越难。其实,很多时候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沉默是其中一种,成为很多父子之间的一种基本形态。
所以,一般来说,儿子陪父亲走路,本身就带着某种不适和抵触,如果是儿童期,则可以骑在父亲身上,尽情享受单纯的父亲之爱;如果处在少年期,也可以陪父亲在田埂上抓鱼摸虾,甚至可以父子嬉闹。但请注意文中“父亲和我/并肩走着”,说明主人公身高和父亲已可比肩,应该是进入青年时期了。
我也注意到,当代很多优秀的诗人,在写父亲时,也经常将与父亲同行,作为一首诗的场景,我以为是非常聪明的,将父子也是两个男人,置身于没有选择的场景,他们的片言只语、一举一动,更有生活的质感和本能的真诚,既有融合也有对峙,——并非完全二元对立的状态,却能观照出父子之间最真实、最动人的关系——写出独有的个人经验和生活质感,一定是一首好诗的方向。
秋雨稍歇
和前一阵雨
好像隔了多年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的
间歇里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这几行全是和“雨”有关的,所以交叉绑在一起。“和前一阵雨/好像隔了多年时光”,此一句显示作者流转的功力,将“雨”进行了腾挪,一下子打开了“隔了多年时光”,时间感和空间感骤然张开,诗作走向了深远和阔大。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始终体现了“日常化”,——我与父亲在路上走,碰到下雨是最正常不过的了,自然贴切。但“雨”在时间的闪回和空间的拉伸中,有了某种特殊的意味,悄然成为某种象征。
作者又将其定位于“秋雨”,便感觉有了一丝凉意,也许其正是此诗的基调。
“我们走在雨和雨的/间歇里”,诗意在腾挪流转中生发,雨和雨,此雨和彼雨,有没有分别,我不想过多地细究,但凭感觉有,也许下在“我”身上的雨点和下在父亲身上的雨点是不一样的,其力度和分量也不一样。这几句有一种指向,似乎在父子行进的路途中,一直在下着雨,晴朗的日子很少,我们一直在雨点中承受着浇注,也承受着泥泞。雨和雨的间歇里,是难得的晴空吗?是天空露出的明媚吗?是生活的某种不期而至的幸福或者安抚吗?可以肯定的是,“雨”才是我们的常态。还可以肯定的是,虽然“我”和父亲“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却各人想着各个的心事,雨雾浑茫,“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形体上的“近”与言说欲望的“远”,形成某种比照,并非父子无情,正好相反,父子间语言正在失去意义,父子两个男人之间的无语,正是亲情过于浓郁无法表达所造成的。其触动也正在于父子之间的“无言”,“无”比“有”显示出更加感人、动人的力量。——开口即变得浅薄,“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就是父子之间最好的表达。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作者成功抓取了这一细节,让我们在混沌的雨雾中,我们看到一对父子比肩而来,其亲密、亲切、彼此的心灵感应、男人式的交流,比任何语言,有了更大的伟力。
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
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造成的
滴水的声音像折下一枝细枝条
这几句似在解释,父子之间为什么“没有一句要说的话”,因为
我特别喜欢“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造成的”这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却大有生活的质感和哲理,作者的高明,已经不需要任何修辞了。这是独有的人生经验,饱满、结实,诚恳。这样的表态也许有一定公共经验的成份,却不是一般人所能道出。
陈超先生在点评美国著名诗人赖特时说,他的诗歌语境是透明的,其文辞含义一般不难理解,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公共性”,但也恰好是在文辞表层含义的可理解性背后,赖特让我们一次次感到“陌生”。这种“平而不浅”的功力,也正是赖特诗歌的迷人之处。我以为用在此处非常适合,吕德安先生在平静的叙述之下,充分展示了一个好诗人的聪明和沉稳,在公共性的经验中进行了个人化的表达,其内敛沉着“平而不浅”的功力,非同一般。
像过冬的梅花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似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此诗的场景始终是在雨中,父子在雨中行进,虽然偶有拉开流转,但一直紧紧锁定在雨中。此两行又拉回眼前。滴水的声音像细枝条、像梅花,可以想象在雨中摇曳,带着某种凉意。“过冬的梅花”中的“过冬”,大概有某种特指,如前文所述的“秋雨”,总体形成了作品深沉宽厚的基调。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我估计,父亲加快了脚步,可能走到了“我”的前面,否则不会出现“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的总体印象,应该是在后面观察到的结果。当有此发现后,“我”对父亲的理解进入了灵魂的层面,似乎在精神上与父亲有了靠近,对父亲有了“肃然起敬”。至于“头发已经全白”的含义,无需细说。但上头发触及灵魂再到“肃然起敬”,依然体现了一定的情感深度和陌生化。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
非常从容的语调,对父亲的感觉进行了延展,“我”之外,熟悉父亲的人与事都向他“举手致意”,父亲与这熟悉的一切,一定发生过很多让人动容共情的故事,父亲的影响力和威望可想而知。——这是一位特殊的父亲。共中,“熟悉的街道”似乎更有所指。
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
安详地走着。
结尾真好!作品如流水流到最后,其所指像石头浮出水面,“难言的恩情”成为本诗之眼,此“恩情”不限于父子,与父亲相关的熟悉的人与事,熟悉的一切过往,都是“恩情”播洒之处,作品的出口豁然变大变重。而我与父亲始终在在雨点中行走,像经受一场洗礼,行走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也是感悟的过程,也是领受“恩情”的过程。
多好!我们也想与我们的父亲这样子一起行走,在雨中感受我们经受的苦痛与悲欣,接受上天赐予的这一份恩情。
可是——
栏目主持:
易飞,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一级作家。有长篇小说、诗集、评论等十余部约300余万字。在《诗刊》《扬子江诗刊》《草堂》《北京文学》《诗潮》《诗歌月刊》《中文学刊》《长江文艺评论》等发表大量诗歌和评论。“次要诗人“”平台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