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66掰诗》——唐小米《剃须刀》
(2023-01-04 16:42:54)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
剃须刀(原文)
——作者
父亲闭着眼旋转剃须刀
左一圈
像开着拖拉机游走于大平原
这每周两次的打磨和剔除
他想把自己的下巴
磨成真正的良田
突然
有几秒停顿
喘息了两声
过不去
再冲
还是过不去
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下巴
长满了
童年的饥荒青年的苦读
中年的松弛以及
老年的慌张
父亲生气了
“锋利有什么用?!”他说
恶狠狠地
剃着空气
好像在剃着
神的下巴
我在唐小米的几首诗之间犹豫了几天,后来和几位诗友讨论后,最终选定了这首。
唐小米的诗很有质感,显然,她早已祛除了公共经验和日常文化,对惯常的个人经验也进行了遮蔽。所以,个人气质独特而饱满,读后印象深刻。
《剃须刀》一般为男性用品,用在题目上,感觉有了一道寒光。没有读此诗之前,它的走向是无法预测的。
父亲闭着眼旋转剃须刀
左一圈
像开着拖拉机游走于大平原
这每周两次的打磨和剔除
他想把自己的下巴
磨成真正的良田
以描写开笔,是最好的进入方式。“父亲闭着眼旋转剃须刀/左一圈 右一圈”,“闭着眼”,感觉有一种陶醉在其中,也有熟练。我的体会是,大概还是要睁开眼睛的,这样可以检查哪些地方没有收拾干净。但“父亲”做这些的时候,可以“闭着眼”,其熟练的程度不一般,而且他很享受,“左一圈 右一圈”,像完成日常性的工作。
像开着拖拉机游走于大平原
精彩从第三行开始出现了。场景从脸上挪移到了“大平原”,“剃须刀”变成了“拖拉机”,动作也有变化,前者是“剃”,后者是“开”。——试想一下,这种对位是多么精准而又富于想象力,似乎越想越有味道:父亲的脸突然开阔起来,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那这张脸一定不是一般的脸,以平原之宽阔之纵横之情貌之深邃,父亲的这张脸该有多少内容啊!
读到此处,一种可以预见的浩荡的诗性,已然生发——高明的作者,只用了一个场景的转换,实现了两者的对位,让前者很快出离本体,有了全新的内涵。
胡弦先生说,诗是什么?是诗之外的那个东西,是“另一物”。此诗中,父亲旋转剃须刀,已然指向了“另一物”——打造良田。
这每周两次的打磨和剔除
他想把自己的下巴
磨成真正的良田
这三行承接了诗本身的势能,进行补强。强调了动作的日常性,也具有一定的个人性。“他想把自己的下巴/磨成真正的良田”,则进行了直接的对接,就是要把下巴磨成真正的良田。“真正”的某种笃定、确认的味道,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执着与执拗。
突然
有几秒停顿
喘息了两声
过不去
再冲
还是过不去
如果你有过使用剃须刀的经验,这样的经验是习以为常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经过岁月的风化,脸上不会再像年轻时那么光洁,甚至凸凹不平,剃须刀推行至此处,一定会感到阻力。此处非常形象且生动。我以为,作者虽为女姓,也必定经过了精心的观察,否则难以捕捉到如此精准的细节。剃须刀面对阻力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其力度变小,嘶鸣声也会变弱,甚至你会怀疑电量不足,所以“喘息”。“过不去/再冲/还是过不去”,我以为此处聪明的作者有意在渲染这种“对峙”,强调其遇到的难题和困境。其为下文的延展和生发埋下“灰线”。
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下巴
长满了
童年的饥荒青年的苦读
中年的松弛以及
老年的慌张
此节进行了非常自然的陈述,行文如流水,汇流至此,形成了浪花的冲激与深潜的回旋,其内核浮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父亲形象跃然而出——其长满了“童年的饥荒青年的苦读/中年的松弛以及/老年的慌张”,对一位老父亲四个年代的人生状态,均进行了简笔勾勒。纵深感和历史感兼具,活生生一部成长史。“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下巴”,作者的强调使文本的主人公,有了更广的普适性和代表性——这一张父亲的脸,成了一代人的喻体和象征,其会产生广泛情感认同和共鸣。饥荒——苦读——松弛,如实呈现了父亲那一代人的社会生存状态的变化。
父亲生气了
“锋利有什么用?!”他说
恶狠狠地
剃着空气
好像在剃着
神的下巴
这一节是很精彩的。也许,诗人在前面的推进中,早就想好这样的峭拔与跃升。诗歌写到一定的时候,能够“虚”起来,并让读者感到陌生的自然,出人意料的有理,需要多年的历练和潜心的钻研,是作者功力综合性的体现。从下巴、到大平原,到空气,最后到神的下巴,作品进行了逐步腾挪,‘肉身“越来越轻,主体不断弱化,喻体不断跃升,冲积终至开阔地带,渐至飞翔升腾,与神相接。
此诗没有这一段,很容易陷入平淡的结局和同质化的困境。而结尾对一首现代汉语诗歌的重要性,何其重要。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弗兰克克默德在《结尾的意义》称:最好的智慧大约和如何结尾有关。结果好就是一切好,“结尾就是顶点”。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找那个“顶点”,写那个结尾,——那个要命的结尾。对写作经年,具有深厚功力的诗人唐小米,当然深谙此道——结尾决定一首诗的成败。
“锋利有什么用?!”——我以为这句大有深意。其本是刀的特性,此突然一问,意义全然转向,并向刀发问,向谁?谁读了这首诗,就问谁。你“锋利”吗?“锋利有什么用?!”仅仅有锋利够吗……
陈超先生说,一个自我完全消失的文本是失败的。作者要在处理与这个世界的各种关系中,完成一种个人品格的塑造。
我以为唐小米的《剃须刀》中的父亲形象,有你、有我、有他,当然也有作者自己。不信,你再读一遍!
2022、9、8
唐小米说——
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看到父亲在刮胡子,他大概想变得年轻些,但期间总有皱纹阻挡他,刮不到的地方,胡茬还在,父亲还在和它们作斗争,仿佛剔除了这些,就能使他离完美的自己更近。
我就想,即便是锋利的剃须刀也剃不掉光阴和岁月,命运和人生的痕迹。后来就随手写了这首诗。好几年前写的了,其实还有修改的余地,可惜我懒了些。感谢您的评论这么精彩,让我又从中获益!
易飞说——
看来我的判断大致靠谱——我以为,作者虽为女姓,也必定经过了精心的观察,否则,难以捕捉到如此精准的细节。
观察一个与自己不太相关的人刮胡子,是比较少见的。应该认定为是比较亲近的人,亲人的可能则更大。如果是亲人,对写作者则提供了一种考验,主观感受如何偏移,从亲情中走出,因为“距离”相对较近,容易“肉身”沉重。此诗则完全摆脱了近距离的纠缠,变得轻盈,出脱,小切入,大通道,体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诗学修养和腾挪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