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60掰诗》——李少君《神降临的小站》
(2022-08-24 09:23:05)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
《易飞60掰诗》
文本发现
《神降临的小站》(原文)
作者:李少君
三五间小木屋
泼溅出一两点灯火
我小如一只蚂蚁
今夜滞留在呼仑贝尔大草原中央
的一个无名小站
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
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
再背后,是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简洁的白桦林
和枯寂明净的苍茫荒野
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
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
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简介: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现为《诗刊》社主编。
这首诗几个月前就申报了,由于李少君先生身份的特殊,平台负责人一直将其往后推。对此,我也非常认同,并对平台充满敬意——我们需要把视野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民间诗人有展示的机会。但李少君毕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我们也不必“因噎废食”。就诗论诗,就诗掰诗,是我要做的工作。
我以为,这首诗在李少君先生的写作中,有些“另类”,其他的诗总体而言,显得更加“自然”“光明”。显然,此诗更加沉郁,也更加深邃、悠远——几乎是另外的一种风格。
题目是《神降临的小站》,不算是一种日常主义的写作。诚然,在日常中也可以写出神性,但那毕竟是某种“不寻常”的日常。日常而普通的写作,体现普通生活“点”与“角”的察识,让某一个细节或场面瞬间擦亮,呈现生活中的诗性,也没有必要通向神性。所以,必定是某种特定的境遇和遭际,让作者感受到某种神性或领受。
全诗三节。
三五间小木屋
泼溅出一两点灯火
我小如一只蚂蚁
今夜滞留在呼仑贝尔大草原中央
的一个无名小站
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
第一节用俭省的素描方式,写出了主人公于某个深夜滞留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一个无名小站凛冽、孤独、安宁的状态。“三五间”“一两点”“一只”“一个”,这些“小”的数字,都在渲染某种随意、偶然。“泼溅”体现出作者极好的手感,动感和画面感也同在。作者并没有介绍为什么于夜深之时,孤独地滞留于此——原因不得而知。似乎命运中的某次偶然,甚至即兴,“我”被带入了某个驿站,要承受某种不期然的、神秘莫测的境遇与困境。一连串小数字的推送,凸显的是空旷、渺小、轻微、个体、偶然、无常……
视角也讲究,始终葆有充分的距离感。一定不是“我”的视角,显然还有另一个“我”,或“你”“他”,甚至“非人类”的神视鸟瞰,因为“我小如一只蚂蚁”,如果观察者离我很近,是不能视我为“蚁”的。我以为,这样的视角,体现作者的某种设计与匠心,着意在“大”与“小”上,天穹之下为大,我如蚂蚁为小。以大对小,以天空之浩大凸显个人之渺小。
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
再背后,是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简洁的白桦林
和枯寂明净的苍茫荒野
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
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
精彩从第二节开始, 将情景与情感推波助浪,不断提升,如潮水拍击,一波胜过一波。
主人公视角从此节开始转向“背后”,并从此不再改变。我们跟随作者的“位移”,看到了“背后”深邃、凛冽、悠远、博大的风景。
初冬的寒夜是清冷的,有着猛虎般的“严酷”,目光继续穿透长夜,“再背后”是语言接续,也是视角继续延伸。从“再背后”的语气出现,一直到最后的结尾,一共用了五个“再背后”——作者的坚定、执拗,以某种宗教般的虔诚与拜服,如念经般反复传诵——决不让视角偏离。前方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似乎作者也不想让我们知道,不让我们看到,或者不值得一看。
此节的修辞也值得品味。猛虎般严酷、清晰而空旷、缓缓流淌、亮如一道白光、枯寂明净,等等,体现观察与描写的功力,我有理由相信,本诗的写作实有其事,作者应该亲身经历过,否则,不可能写得如此精准而细微。强烈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应该带有经历者的印记。
我们跟随作者的视线,从马路到额尔古纳河,再到白桦林,再到苍茫荒野,再到“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此处作者已悄悄将视角进行了拉升,不经意间上升到了广袤的星星和“温柔的夜幕”。其从近至远,从具象到抽象,从大地上升到天空,层层拉升,抬高,层次分明中,且句式有变化。我以为视角不断抬升的过程,是作者的心灵视域在转移、转换,在往高处推送——高处是什么?是我们想看到的,是我们想达到的,是深邃悠远神秘博大的所在,是某种神示或归宿,是精神的聚焦与指认——
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最后一行,单独成节,凸显句式地位,也是全诗走势的必然聚合与交响,其像一道峻岭,伟岸而独立,孤绝而笃定。
全诗描述精准,层次严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音、画面、形状、色彩……严饬中灵动,范式中跳跃,并充分体现出精审与机敏,神圣与悠远。其人天地之间之渺小与生存之困境,当为此诗之指向。也许“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一直在“背后”为我们加持,给我们神示,给我们以肃穆庄重的伟力,从容淡定的修为,以应对凛冽孤独而无常的命运。
2022、6、25
李少君说——
通向无限的远方和广大
——《神降临的小站》创作谈
李少君
2006年底,我到美丽的呼仑贝尔大草原,当时已是寒冬,零下近四十度,我们的车突然出了一点故障,要停下来修,我们只好走出来,外面冷的够呛,遍地白雪皑皑,不见人影。但天上却有星空,而且草原上看天空,觉得伸手可及,很近,很矮,天空的颜色也很温和,蓝绒绒的。所以,当别人都冷得在跺脚时,我却感觉很安静很温暖,就这样仰望星空,一时有很多的联想。
三五间小木屋
泼溅出一两点灯火
我小如一只蚂蚁
今夜滞留在呼仑贝尔大草原中央
的一个无名小站
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
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
再背后,是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简洁的白桦林
和枯寂明净的苍茫荒野
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
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
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易飞说——
原来,16年前的2006年底,作者来到了呼仑贝尔大草原,当时已是寒冬,零下近四十度,“遍地白雪皑皑,不见人影”。所以文本中出现了“独自承受凛冽孤独”的情形。但作者“当别人都冷得在跺脚时,我却感觉很安静很温暖”,这也对应了主人公的“内心安宁”。作者的创作谈,同时也指出了另一种对比:“人在荒野上如此渺小”,却可以让“心灵彻底清空”,变得阔大起来。其呈现也就变得更加丰富而有纵深:从天地之大——到人之渺小——再到心灵的放大——再到“引向最高的地方:神所居住之地。
可以这样认为,面对《神降临的小站》这样的诗歌文本,要摆脱细读方式的单一和封闭性,在阅读中置入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背景、视野和个人经验,阅读视角先要由“内”向“外”移动,然后返回“内”,将“外”引进“内”,从“外”的眼光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内”,从而培养一种兼容、开放的阅读习惯。
对每个评论者来说,由于作品的多义性,如果一味满足于“对作品的征服”,将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极其愚蠢的。保留“含混”和“不确定”因素、保持“磋商”和“对话”姿态的解读,更能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
所以,我只提供一孔之见。作者的创作谈,对我也是一种启发,并且值得尊重。
栏目主持:
易飞,当代作家、诗人、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著有小说、诗歌、非虚构文学作品、评论等十余部300余万字。诗作散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草堂》《诗潮》《诗歌月刊》《北京文学》《清明》《长江文艺》《芳草》《汉诗》《中国诗歌》等,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次要诗人“”平台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