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飞56掰诗》——邱红根《悬空寺》

(2022-08-24 09:08:02)
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易飞56掰诗》

 

文本发现

悬空寺》(原文)

作者:邱红根

 

把寺庙和菩萨安置在悬崖峭壁上

是危险的

也是是疯狂的……

 

住寺的,都是些得道高僧

只有他们才知道

自我囚禁,在高处叩拜

更利于观察天象,更利于领受神恩

 

停顿的白云和

悬空的心。这本身就构成一场考验

 

让进寺庙普通香客

每一脚战战兢兢,都得保有足够的

虔诚

 

 

【作者简介】

邱红根,湖北汉川人,外科医生,供职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萤火虫研究》《叙述与颂歌》,小小说集《窗外的玉兰花》。主编《2021中国精短诗选》等。

 

 

多多先生说,要尊重多义性,让每个读者建立不同的感受与理解。“不要规定它,作者本人也没这个权力。”是啊,对一首诗的感觉,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时作者本人自己觉得写了一首很牛必的诗,但是石头丢到水里,却没有声响;有时觉得自己随便划拉了一下,就那么写了,没想到有很多人喜欢。对此,诗人阿毛有一个观点:要晒,到平台上晒,让自己的诗去找自己的读者。她为此深有感受,她说,她那首《羊群转场》,只是记录当时的感受,没想到发到群里后,被喜欢的读者“摘”了出来——自己再回看,才发现它在自己宠杂的作品中被埋没了。

我估计邱红根对这首诗也是这样。去了山西的悬空寺,也就那么一写,写的怎么样也说不上来——我却认为这首诗,很有意思,精巧而机智,老练而通达。虽然并没有完全摆脱同类诗的类型化,但在自然的拉伸中,诗意盎然,颇有别趣。

《悬空寺》这个题目太好了!它一定可以生发出一首好诗,——不写出一首对诗,实在是枉顾其名枉到此地,“悬空”和“寺”,天生就是诗的好料。寺的名字取“悬空”,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表达,“悬空”的是他象,也有诗意,此处是“寺”象,更显其神秘与神性。实话说,我是不敢轻易下笔的,因为太考验诗人的出离能力了,一不小心,必落入某种类型的窠臼,甚至自认为有些创念,其实入盅他人,甚至是一堆废话!——所以,诗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是一个方面,心灵深度和精神视域的广度才是基石。

 

把寺庙和菩萨安置在悬崖峭壁上

是危险的

也是是疯狂的……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起笔,并没有关于“悬空寺”的任何介绍,何时,何地,与何人,为何,均没有。诗人一下笔就摆脱了旅游诗的俗套,直接抓起了“寺庙和菩萨”。记游诗要进行场景的剔除,解套必须用浓墨来抒写景色的规训。臧棣先生称为:要“发明一种重新观看世界的角度”。张执浩则解释为,要“盲人摸象”——只取片面。显然,这首诗并没有对悬空寺进行全景式的关注,只是取了一个截面。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其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看了以上介绍,“把寺庙和菩萨安置在悬崖峭壁上”,应该是实写,其本身的确存放于“悬崖峭壁上”,其本来放在现实的某个空间里,但我也怀疑,虽然只是第一句,其实作者已经进行了位移——从心灵的视域去进行观照,真如此,这样的速度和转换,应当是高手所为。我以为干净利落,暗藏深趣。

“把寺庙和菩萨安置在悬崖峭壁上/是危险的/也是是疯狂的……”,很明显,诗人一开始提出了一个结论,可能并不需要我们回答,也先让其处于一种“悬置”状态。

美国批评家韦恩·布施认为,对现代文学来说,“技巧就是观点”——作者运用观点的产物。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观点也是技巧。善于提出观点,在当代诗人那里,也成为某种突破叙述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著名诗人剑男的《涟漪》《泡沫》,其实也是在推进中聚合观点,或者如里尔克所言:进行“自我争辩”。邱红根先生的《悬空寺》,一开始,就鲜明地呈现了观点。

 

住寺的,都是些得道高僧

只有他们才知道

自我囚禁,在高处叩拜

更利于观察天象,更利于领受神恩

 

诗人在自问自答,这本身是在他下笔之初就确定的路径,其演绎的方向,其实也决定诗人能力的高下。“得道高僧”应为泛指,因为此寺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自我囚禁”,显然是作者的判断,但非常切合场景中的事物本身,而在“在高处叩拜”,才是作者将“寺庙和菩萨安置在悬崖峭壁上”的良苦用心。“高处”是实写,悬崖峭壁上,当然谓之高,但也是虚写,有高洁、高迈、高远等意寄托其中,最直接的理解可以为高僧大德之“高”。总之,自然环境的悬崖峭壁之高与修身立德的心灵之高,在此处巧妙汇合,浑然一体,诗意随即弥漫而开。“更利于观察天象/更利于领受神恩”,此处用了两个“更”,语气肯定。前者是自然环境高峻产生的举动,后者是朝圣者心灵的领受与修行,两者虚实相合,十分贴切。更深入地想象,“观察天象”与“领受神恩”之间,也是有关联的,以天象之高远、神秘、博大、幽深,喻神恩之高远、神秘、博大、幽深,两者几乎可以全部打通互用——观察天象是在领受神恩,领受神恩也是观察“天象“。两者之间很好的关联度,充分体现了这首诗的精巧与某种神遇。

 

停顿的白云和

悬空的心。这本身就构成一场考验

 

这是接上一句的,进一步生发而已。白云有时停顿有时流动,但在此处它停了下来。作者故意让其驻足,意欲何为?我想大概“白云”在天空之上承担了更多的使命,其也不是“白云”本身,而成为某种领受神恩的代指,甚至是某种神器,它的停顿是在凝思吗?还是为天空布陈爱与善意,然后布洒到高天之下广袤的人间?停顿的白云和/悬空的心,都在半空中,它们都凝滞不动,是在沉思默想,还是沉默不语,或者感受到某种修行者的顿悟,要么上升,要么下降,这对它们是一场考验。上升和下降并不是物理的呈现,更多精神层面的跃升与沦陷。

 

让进寺庙普通香客

每一脚战战兢兢,都得保有足够的

虔诚

 

因为有前面的原因,因为这些高僧大德,孤悬于悬崖峭壁上,观天象,悟天道,究佛理,穷禅道,看破人间日月,深谙入世与出世之妙,高高在上,鸟瞰人间尘世,所以“让进寺庙普通香客/每一脚战战兢兢,都得保有足够的/虔诚”。“普通”二字值得注意,其意在与上面的得道高僧相对,空中与地上,高与低,一目了然。什么是要仰视的,什么是要匍匐在地的,似乎早已划定了界线。也许保持敬畏之心,顺其自然,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我们都能领受浩荡的神恩。

此诗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经年,受过良好规训,行文干净利落,喻象之间关系协调有方,怡然相扣,并且高低盘旋,张驰有度,在每个可能的点上,适当地撬起,让诗意盎然闪烁。把寺庙和菩萨安置在悬崖峭壁上,本是实有之举,其进入诗人的心灵视域后,演绎了关于问道修禅的深沉思索。诗人摆脱一般游记诗的规训,以干净利落的笔法,让悬空寺成为自己内心的一道深富教义引领高迈领受神恩的风景。

 

 

                              2022人、5、30

 

邱红根说——

诗歌的发现

邱红根

               

一首诗何以感人什么是好诗好诗的标准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们每个诗歌写作者最关心,必须直面回答的问题。

经常听人说到诗歌的张力,这里的张力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其实张力”源于流体力学中液体表面张力的定义。这是一种作用在液体表面,能将液体束缚在一起,使之抱团取暖的力量。液体因为有表面张力,才会集聚成液滴。我们常说这首诗有很大的张力,或者说这首诗很有力量、很有冲击力其实是一回事。

诗歌的张力细细划分,又分为词张力、句张力和篇张力。

那么,一首诗的张力从哪里来?我说,从陌生化来,而陌生化需要去发现。这就是我现在认为好诗是发现的原因,或者说这是我现在的“诗观”。我们应该去发现:发现词语——司空见惯的词语的独特魅力;发现句子——发现新鲜的、活泼的句子;发现诗意——日常生活中背后的诗意,这种诗意必须是独特的别人没有发现的。因此好诗人就应该长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否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人的思考和境界有关。诗人的优劣最终比的其实是境界。

有了发现,一首诗就有新鲜的血液,就可感人,就可给读者产生大的冲击力,就可引起读者共鸣。好诗与作者怎么写,用什么方法写没有多大的关系。前些年诗歌界甚嚣尘上的口语写作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又有什么意义呢?不管你怎么写,如果你是奔着发现去的,口语也好,知识分子也罢,都能写出了独特的、异质的好诗

如此看来,一首诗,无论是在词语、句子、或者意义哪个方面有所发现就可能是好诗,至少是接近了好诗。当然,发现诗意比发现词语和句子更重要,因为意义能统摄全局。如果只发现了词语、发现了句子,也可能只会写出局部的好诗。

       这是是我近年对诗歌的总结和顿悟。应该对诗歌写作者,有提示作用。大家也就可以理解我写《悬空寺》一诗的起因了。

                  

易飞说——

 

 邱红根先生来了上面这么一段,借此阐述他的诗观,如此,我们对这首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诗歌的张力细细划分,又分为词张力、句张力和篇张力”这个有意思,说明其对诗歌文本的研究,进入庖丁解牛的精细化阶段了。邱红根先生也很重视“凝神”的作用,在与诗友们的交流中,他不一次谈到自己如何长时间去看一朵花、一丛草。显然,发现是需要下功夫的,每个诗人的方式不一样,但大道同归,没有捷径可以走。这也并不是邱红先生的个人秘笈,只是每个诗人下的功夫不同而已。

我读邱红根先生的诗作较多,似乎对他的诗歌特别能感应,几乎可以收到他诗中所有的信息。这可能与我的个人兴趣有关。但我可以肯定地说,邱先生有着良好的文字感觉,“诗感”好,灵性而又通透,作为一个外科医生,长年做外科手术,被人称为“邱一刀”,我想其手法的精准与为诗的收放自如之间,也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如果有建议,也许他多写一些会更好。就我所知,他目前喜欢写些小小说,发了不少,这当然是很好的多文本训练。相信有一天他全身心回到诗歌,又是一把亮锃锃的“诗歌之刀”了,可以“杀人如麻”。

 

 

栏目主持人;

易飞,当代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著有小说、诗歌、非虚构文学作品、评论等十余部300余万字。“易飞新闻小说”(三部)进入“辽沈热书”和上海红磨坊等畅销书榜,《憨的智慧》列2016全国十大励志图书榜首。诗作散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草堂》《诗潮》《诗歌月刊》《北京文学》《清明》《长江文艺》《芳草》《汉诗》《中国诗歌》等,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次要诗人“”诗群创始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