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47掰诗》——胡晓光《榫卯》
(2022-04-02 10:48:20)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
《榫卯》(原作)
作者:胡晓光
木头上
凸出去的叫榫
空出来的叫卯
榫卯是有意思的
它们彼此结合
说它们是咬合更准确
它们越来越紧密
两根木头是树时没有长在一起
榫卯让两根木头结合在一起,直至腐朽
钉子是后来的事物
跟榫卯比起来,钉子是没有意思的
它们只能硬硬地别扭地把两根木头钉在一起
榫卯有多么高级
它们可以伸到对方的身体里去
它们可以更稳固地完成造型
大到撑起一栋房屋
多么神奇
房屋里那些人也像榫卯
榫卯
慢慢变成了一种象征
我有一榫
已多年找不到卯了
诗人简介:
胡晓光,1982年开始诗写作。曾任《散花》编辑。已出版《抒情与怀念》、《胡晓光诗选》等4本诗集。获"《诗歌报月刊》年度诗歌奖","首届湖北省优秀青年诗人"等荣誉。现为黄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曾经做过多年的职业记者,看到诗的题目《榫卯》,想起2007年的一次采访。采访的主人公是时任湖北省艺术馆馆长的傅中望,著名雕塑艺术家。其以《榫卯结构》系列作品奠定了在当代雕塑史上的地位。说来惭愧,此次采访,让我第一次接触到“榫卯”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拼接技术。一“榫”一“卯”的契合,表达的是“结点”的艺术。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平铺,如故宫、苏州园林;西方则是纵向的堆积,如巴黎圣母院及其他哥特式建筑。木塔、鼓风机、水车、风车……所有一切与木制结构有关的东西,其最终体现均为榫卯结构。
榫卯,很显然是一种雕塑语言。在此诗中,变成了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成为诗歌语言。胡晓光找到了特定的标的物。他的“靶子”要射向哪里?作为一个写作多年训练有素的诗人,一定不会这么简单,一定是把物质的东西变成精神层面的表达,获得某种超越的念想。
既然说到职业记者,我想扯远一点,大概20来年前,胡晓光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事由去采访他,他穿着黑色皮夹克,从大班台后面的高背转椅后站起来,身形挺拔,目光如电,大有“来者何人”的好奇和被打搅的疑问。我们的交谈只持续了几分钟,工作式的,不咸不淡。大概那时候我们俩都不写诗,我写小说,他当老板。现在我想起来就想笑!——当你和一个人混成兄弟以后,他当年的一本正经,就是以后下酒的笑料。
我以为一首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个或几个意象的选择。如我上期掰诗所述杨健先生作品《陀螺》——一个结实饱满圆润的母爱形象,成为作品落地生根的关键,找到了“陀螺”,作品就成功了一大半。
木头上
凸出去的叫榫
空出来的叫卯
诗句的开篇是口语式的,这也是胡晓光近年比较喜欢的一种风格。我以为是胡晓光先生在经历过一系列的生活颠簸后,作出的一种写作姿态的诗性选择。在我与他的多次言谈中,他始终崇尚“清水出芙蓉”的一种清丽文风,我以深以为然。但是口语诗也是很难写的,非高手不能为。口语诗固然有着很好的带入感和亲切感,也葆有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画面,但依然值得警惕。诗人张泽雄有言:口语诗可能限制纵深度和宽广度。我以深以为然。但这些问题,对于高手可能本身就不是问题——就像我们读刘川先生的某些诗,那会是个问题吗?其纵深度和宽广度,加上反讽与入木三分的犀利,一些书面语也很难达到。
前三行是介绍,平淡如水。胡晓光像一个木匠,介绍“凸出去的叫榫/空出来的叫卯”。我以为这三句是比较危险的。刘年说:要减去不必要的主语,减去不必要的形容词,不必要的虚词,不必要的介绍和注释性内容。很显然,这三句就是介绍。但你仔细品味,它不仅仅是介绍,它是在看似的介绍中深藏了机锋,平静的叙述中包含寓意。臧棣先生说,随着诗的叙事精确地展开,故事性和寓意性互相渗透,互相反衬。“原本孤立着的碎片般的私密经历,经过寓意氛围的折射,突然转变为对人生经验的一个缩影般的隐喻呈现。”习诗多年的胡晓光当然深谙此理,不会止于“本事”——胡弦先生说:“诗是什么?是诗之外的那个东西,是另一物。”所以胡晓光先生写的是“另一物”,作为读者,我们不能“把树叶拿的太近”,否则“事物背后的光”(陈超)就会看不到,就会上当,也枉费了诗人的一番苦心。
榫卯是有意思的
它们彼此结合
说它们是咬合更准确
它们越来越紧密
这四行,开始加温。让前面的白开水式的交待,也一并有了神奇的温度——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胡晓光喜欢的玩法。桃花源的景色一定不会在入园之口,一定在桃源深处。想领略真正的景色,且行且看,要在耐心!结合、咬合、紧密,请注意,诗人在强调这个词,一定是别有用心的。
两根木头是树时没有长在一起
榫卯让两根木头结合在一起,直至腐朽
常识是榫卯是木头做的,虽然它们互相咬合、结合,天衣无缝,但彼此的形状完全不一,正好相反,卯是窝状的,榫是尖的,围拢在一起。它们也有可能是出自同一棵树上,但更多会出现在不同的树上,因为质地的要求不一样,一个坚硬,一个柔软。它们连接的是两根木头,因为这种连接,改变了两者的功效和用途,两者的叠加,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榫卯让两根木头结合在一起,直至腐朽”,它们结合后,一起去完成作为木料器物的一种使命,被安置在某个房屋和家俱的上面,成为了一件完整的东西。
诸君读到这里,是不是感觉一种脱不掉的味道——这太像某一种动物了吧——“人”,男人和女人,这是非常自然的联想,一点也不需要拐弯,我们就找到了它的喻体。当找到“人”以后,戏剧化的场景和情感体验在逐渐依附、聚集。从它们的属性和形状,我们很自然想到是男人和女人。不用讳言:一种隐秘的性意识同在。“直至腐朽”还有某种忠诚在里面,老了也就“腐朽”了——老夫老妻了嘛!
钉子是后来的事物
跟榫卯比起来,钉子是没有意思的
它们只能硬硬地别扭地把两根木头钉在一起
这是又一层意思。从诗人的语气中,已经有了一定有情感认定,他觉得“钉子是没有意思的”,榫卯是可以天然组合的,甚至一见钟情,但钉子是来捣乱的,是来强拉硬配的。想想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他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颗钉子。
诗人写到这几行,已经悄悄实现了物象向心象和身份的悄悄转移,以此写彼是基本套路,但如此不动声色,则是高手。
榫卯有多么高级
它们可以伸到对方的身体里去
它们可以更稳固地完成造型
大到撑起一栋房屋
多么神奇
这几行仍然加强“榫卯”与“钉子”的对位,用后者的高级印证前者的低级和“没有意思”。我喜欢“伸到对方的身体里去”这一句,事象本来如此,榫始终是伸到卯的身体里面去——神奇的是同一个事象也是如此:男人和女人。这是比较贴近的理解,如果扩大开来,理解为两者的协调与配合、互补与融通、矛盾与对立,泛之同事、朋友、同学、同事均可,这首诗的外延就更厉害了!其实现了多维化的扩散,是立体写作值得学习的文本。但正如前文所述,其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独特的具有丰富诗性的喻体,方能达到此效果。
房屋里那些人也像榫卯
榫卯
慢慢变成了一种象征
这几行,我一直盯着它看,看了几遍,心里有一个疑问,是不是可以不写,删掉——因为在前面我作为读者已经感觉到了,不需要写明“那些人”,但作者有限定“房屋里那些人”,他们住的房屋是榫卯结构做成的,他们也是。但即使这样,我觉得依然可以不写——至于写不写,且让我请教于胡晓光先生再说。就当妄议。
我有一榫
已多年找不到卯了
我当初喜欢这首诗,就是被这个结尾惊倒了——太漂亮了!这是一脚精彩的射门!——冷静的语调,说出了残酷的现实。最先冒出一个词是:悲伧,然后失落、伤感、灰心、认命……可以想到一串,总之胸膛里有一股气要冲决而出。如果只作男女之论(当然也很重要),显然小读了此诗。读到此处,我觉得自己的青春、理想、爱情、事业、朋友、亲人,等等,都有空付流水枉赴沧生的悲凉。是啊,榫还在,卯不再,我们都可以痛哭一场了吧。所幸,榫还在,榫还在——尚能饭!
晓光兄,如此翻生命的底牌,你太狠了吧!!
胡晓光说——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古建筑之乡,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从事与古建有关的产业。于是岀现了众多专门制作榫卯,斗拱等配套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都做了不少的宣传和广告。其中,有一家就在大广高速我家乡岀口处竖起了两块大的广告牌,广告面简洁、干净,整面广告牌只有“榫卯"这两个字,这两个广告牌非常显眼,第一次看到它们就被吸引了。
榫卯这个词一下子进入了我的诗性视线,我意识到,这是一首诗。
当时在驾车,不便记录,从收费站岀口岀来,我立马把车停在路边,在手机上记下了几个关键词:榫,卯,阴,阳,咬合,生命,老家等等。
我的老家就是这种半砖半木头的建筑,整拣建筑有一半是木头来完成的,而这些木头建筑,就是靠榫卯来连结的。尤其是堂屋的大木柱榫卯结构,堪称榫卯结构经典,几百年了依然坚固完美。我在这样的屋里长大,太熟悉这种榫卯结构了。
那个广告牌把"我的"榫卯这个词唤醒了。
这首诗实际上是在路边完成的,实际上我自己总感到还有没写的,一直想改,但一直都改不动。它真的成了“榫卯”。
易飞说——
晓光为人真诚,为诗通透。2020年我百无聊赖之时,创办了“诗远方”诗社,后在晓光的建议下改为“次要诗人”诗社,但前者仍在,以另一种方式在存活。晓光兄一直是“次要诗人”诗社的定海神针。目前诗社有26位中国作协会员,多个湖北省地市州作协主席、行业协会主席,每年公开发表的作品尽千件,实力可以说不俗。本人作为负责人,力所不逮,诚惶成恐。但有人缘诗缘俱佳的晓光兄在,我心踏实。我也要求他,不管我有什么缺陷和毛病,都要包容我原谅我,要坚持不懈地支持我。说来神奇,晓光兄不折不扣大我一百天,就是不折不扣的老兄,缘份啊!不管怎么说,我们之间有一种盲目的爱和信任——凡事不讲条件,必须支持——我以为这就是真兄弟!就像我现在掰他的诗,我是非常放松的,并且漫不经心,因为掰错了或者掰不到位,他也无可奈何,不好意思驳我的面子的!
栏目主持人
易飞,当代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著有小说、诗歌、非虚构文学作品、评论等十余部300余万字。诗作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易飞新闻小说”(三部)进入“辽沈热书”和上海红磨坊等畅销书榜,《憨的智慧》列2016全国十大励志图书榜首。
“次要诗人”诗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