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人易飞的博客
诗人易飞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18
  • 关注人气: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飞(37)掰诗——江非《过桥的人》

(2022-03-15 16:07:29)
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过桥的人(原文)

作者  江非

 

一个过桥者和一场大雾

在一座桥上相遇

雾要过桥,过桥的人要穿过浓雾

到桥的那边去

于是他们在这座古老的桥上相遇

 

于是过桥的人走进了雾里

去了桥的那一边

雾经过桥,也经过了这个过桥的人

在桥上,他们没有彼此停留

也没有相互伤害

 

于是,这样的事情每年秋天都会发生一次

秋天,雾来了,过桥的人

会同时出现在桥的另一端

雾和过桥的人,会相互让让身子

各自走到桥的另一边

 

雾和过桥的人,就像从不相识

雾和过桥的人,就像从来都不愿在一座桥上相识

 

简介

江非,本名王学涛,1974年1月28日生于山东省临沂平墩湖村2002年参加过《诗刊》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独角戏》(待出)、《纪念册》、《一只蚂蚁上路了》。

 

江非是那种有自己的句式和节奏的人,他的句式往往比较长,诗作也比较长,语调也足够耐心,我可以肯定,会有一些人不适应——这个很正常。现代汉语诗歌,应该允许不同的诗人,用自己的方式去触摸和测试它的边界,以进一步打开视野,丰富内涵和外延。但我本人是喜欢的,因为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写诗,其呈现方式、生活质地、思想内核,都带着某种江非式的汹涌而来。

这一首有些特别,长句很少,甚至看不到“我”在哪里。

 

一个过桥者和一场大雾

在一座桥上相遇

雾要过桥,过桥的人要穿过浓雾

到桥的那边去

于是他们在这座古老的桥上相遇

 

诗句一开篇,呈现的是一个过桥的人和一场大雾的对位,中间的联结是“一座桥”。雾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凝结的现象,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丰富,二是地面气温低。一般多见春天二至四月。早上温度底,所以雾多起于早上。也许猜测一位过桥者,在什么季节在某一个时段过桥意义不大,但对文本张开的每个毛孔,我都会密切关注,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读失诗人精心设计的某个桥段,乃至于使一首诗大为失色——所以,尽量花工夫去廓清一首诗伸展到的旮旮旯旯,以图找到草蛇灰线,做小心翼翼的解读,是一种安全而又谨慎的做法,我向来不厌其烦,并为从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而自得其乐。

第一节描写的情节是简单明白的,人要过桥,雾也要过桥,两者相背而行,因此发生的交叉,因此产生了交集——两者必须面对的交集。而这首诗里,最让人难以琢磨的是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三者(人、雾、桥)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象征意味。其实,我们平常过桥的时候,碰到一场大雾,太正常不过了。但没有如诗人把“大雾”和“人”对位,正是因为这种对位,让作品产生了诗性,生发出况味,值得好好把玩。

这首诗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还是不能确认诗人所指,只能根据自己的猜度说个大概。可以肯定的是,肯定不能实读,雾当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实读等于为这首诗减分,等于“不解风情”。汪曾祺评价林斤澜的小说,其高明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要在实的基础上写虚,在虚的框架内写实。”小说尚且如此,诗歌还用说吗?好,我们确认诗人此处是虚写,那究竟指代何物?我注意到此节的最后有“在这座古老的桥上”,这就又有一番意味了。桥很古老,有历史感,一座古老的桥,一定走过了很多人,也许几代人,也许数百年上千年。过桥的人和过桥的雾,都要经过这座桥,两者都要抵达对方来的方向。这好像有某种对立,互为反方向。这样子慢慢捋,头绪渐渐出来了——雾可能是某个化身,人或事物。最简单的理解是,人与大自然。如果两者设定为男人和女人,也是别有一番味道的。也可能是某个抽象之物,比方说观点、认知、行为。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对峙已久,因为是在一座“古老的桥上”。

第一段写出了两者的必然相遇,出发的姿态和方向,要经过桥,经过对方,向对方来的方向去。

 

于是过桥的人走进了雾里

去了桥的那一边

雾经过桥,也经过了这个过桥的人

在桥上,他们没有彼此停留

也没有相互伤害

 

于是,这样的事情每年秋天都会发生一次

秋天,雾来了,过桥的人

会同时出现在桥的另一端

雾和过桥的人,会相互让让身子

各自走到桥的另一边

 

之所以这两段一起引用,是因为两段的句式和表达的方向基本相同,上一节写空间,下一节写时间。过桥的人走进了雾里”“雾经过桥,也经过了这个过桥的人”,两者顺利完成了交接,并彼此相融,表明能够互相接纳,人与自然的接纳,人与其他同行者、相背者或他物的接纳,和平相处,甚至互相礼让,虽然没有停留,“也没有相互伤害”。人在大雾中视线受到限制,此处并没有产生混沌之感,方向依然明确——对方之所来,乃我之所去。这里有默许,有认同,有依存,有陪伴,甚至有支持,只是没有过度表示,只是无言。也许无言,是一种更高的默契。

下一节写的更分明。像两者约好了的,每年秋天兑现承诺:秋天,雾来了,过桥的人/会同时出现在桥的另一端”。过桥的人和过桥的雾,开始相依相守,每年如鹊桥相会,没有一方会失信,忠诚度很高。这里写出了感情色彩,写出了欣赏、赞许。并且,“雾和过桥的人,会相互让让身子”,相敬如宾啊!和以前的相向而过不打招呼不同,这里一定有谦让甚至拱手,对方在自己的心里一定得到了信任。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轻易得来的,是多少次匆忙之中擦肩而过的观察,这一座在人世旋流中的桥,见证和承当了风雨、磨砺、相识、相知,甚至相爱,桥将他们深深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为一个整体。虽然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具有不同的归属,但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互相欣赏和共同砥砺,他们在不同的道路上甚至相反的方向,同样作出了令人钦佩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以为此处有一种可贵——当代人更多缺乏理解与包容,一方面是高看自己,凡事都为自己的认知和选择习惯性地加分,凡是都轻看别人,为别人做减法。如果理解到这个层面,这首诗就很有意思了——它可能指向了当代人的某种固囿与自恋,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雾和过桥的人,就像从不相识

雾和过桥的人,就像从来都不愿在一座桥上相识

 

最后一段,写出了境界——他们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种庸常的关系,一切全凭默契,全凭意会,但其真正的内核一定是信念与价值的认同。我们很多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不相识,也许不可能相识,也许没有必在相识,但依然可以成为知已,我们生活在各种分歧矛盾上,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一直相向而行,但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信念和选择,允许和包容更多的路径和方向,但在我们的心中,其实永远只有一个方向,爱与幸福。

 

栏目主持(摄影:郑鸣)

易飞,湖北监利人。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专栏作家。有长篇小说、诗集、非虚构文学作品等十余部约300余万字。诗作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易飞新闻小说”(三部)进入“辽沈热书”畅销书榜,非虚构文学作品《憨的智慧》列2016全国十大励志图书榜首。近年在《北京文学》《扬子江》《草堂》《诗刊》《诗潮》《诗歌月刊》《清明》《芳草》《汉诗》《长江评论》《长江丛刊》等发表大量诗歌和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