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飞(35)掰诗——魔头贝贝《掩映者》

(2022-03-15 16:03:22)
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掩映者》(原文)

作者 魔头贝贝

 

哑巴的流逝

和蔚蓝监狱。

一张餐桌。几根肠子。其中

有悔恨和粪便。

 

门外有往来

的骨骼、酒精。

星辰下,有梦想的瓷器。

他们昏沉沉

相拥着,遮掩了裂纹。

 

儿童翠绿。诗篇灰暗。

一个个词

闪耀着:一盘散沙的呻吟。

 

 

像死刑判决书上

印章的红唇,你。像摔碎

酒瓶。刹那间,我泪流满面。

 

 

魔头贝贝:

本名钱大全,曾用名钱鹏程。1973年生于南阳卧龙岗。祖籍安徽枞阳。现在河南南阳油田某单位看大门。作品入选《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等多种选本。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九届青春诗会。

 

魔头贝贝是现代汉语诗歌一位具有特质的诗人。我读到的一些诗后,深为震撼,充分体会到“民间有高手”的含义,而魔头贝贝不是一般的高手,除了思想的凛冽、凌厉,其在现代汉语诗歌语言上的探寻,已非当代一些诗人甚至一线诗人可比。

魔头贝贝的诗是不可捉摸的,隐藏很深,他把想表达的东西始终按在水里,很多时候你找不到浮标。如大湖,只感觉湖水在底下激荡,但湖面上连一根水草都没有浮上来——你迷失在深不可测的湖里。也许无法理解其一首诗的意义,甚至无法看清指向,但我感觉到的是其语言的巨大张力和精神的超拔,从而带来奇异的阅读快感。

我可以肯定地认为,魔头贝贝研习过大量外国诗,在语言方面,他留下了殊为人知的追求足迹,甚至可以看出与某些大师对接的味道。如果非要具体一些,我认为魔头贝贝先生在“名词”上下足了功夫(我在后面会举例说明)。

刘波先生认为,魔头贝贝的诗,带着“难度和野性”,只可读不可解,可见阅读其诗的难度。很显然,这首诗初读让人感觉不知所云,想要具体地拆解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与作者想表达的原意可能有云泥之别,可能是相反的方向,甚至这是一首无法解读的诗——但我仍然要强行进入,决不躲闪,即使对房子里的东西进行了一些不合理的搭配,碰伤了家什,也无关得失,因为只是我个人化的解读——如果解读歪了,诸君方家再将家俱还原扶正即是。

 

哑巴的流逝

和蔚蓝监狱。

一张餐桌。几根肠子。其中

有悔恨和粪便。

 

我认为这是监狱里的场景。我与魔头贝贝素不相识,但对他的经历多少知道一点。在入世方面,他是“世俗中的失败者”,蹲过几年监狱。可正是这种失败让他产生了“分裂之力”,对现实目空一切,且惴惴不安,这样的性格却在诗中获得了救赎,得到了孤绝的释放。

蓝色,表示宁静、稳定、和谐,前面加了“蔚”,成了一种安抚色。可不可以理解为,这种监狱的生活还过得去?虽然语言上失去自由,哑巴都没有了表达的愿望。这两行看起来是矛盾的,联系第三、四行看,它们与第二行的“蔚蓝监狱”,不是同一个表达方向。第三、四行展示了现场感,现场并不是那么让人信服,甚至根本和“蓝色”沾不上边”,或者是一种场景的“和谐”——或者“蔚蓝监狱”本身是一种反讽?

 

 

门外有往来

的骨骼、酒精。

星辰下,有梦想的瓷器。

他们昏沉沉

相拥着,遮掩了裂纹。

 

我不知道这首诗中如果没有第一节中的“监狱”两字,我可能会找不到“草蛇灰线”。既然有了一定的方位,大致也就可以继续掰扯一番。需要提醒的是,诗人往往在叙述的流转中,把监狱泛化,类化,群体化,高明的诗人一定会渐渐往虚里写,从某个人具体的际遇变成同类的命运,从而引走广泛的共鸣,让作品产生奇崛的伟力。骨骼、酒精、星辰、梦想、瓷器、裂纹,除了“酒精”“瓷器”偏实以外,其它词已经更偏向虚指——这一群特殊的人,生活在某个被限制的逼仄的空间里,失却人生自由,环境恶劣,被社会抛弃,看上去他们“昏沉沉”,内心布满“裂纹”,如行尸走肉,但瓷器虽然脆弱,依然承载着星空的梦想。

 

儿童翠绿。诗篇灰暗。

一个个词

闪耀着:一盘散沙的呻吟

 

“儿童翠绿”,我愿意把它进行积极的解读,儿童们像树苗或竹子们在健康地成长,成长为一片生气勃勃的“翠绿”,春意盎然。此处还流露出某种欣喜与欣慰,甚至某种长辈对晚辈的欣赏和嘉许。但本节后面的表述与“儿童翠绿”走向了另一个方向。灰暗、一盘散沙、呻吟,肯定不是温暖的词语,甚至还有消极、放弃、绝望。有吧!

作品始终呈现一种二元对立,充满着矛盾的表达。主人公内心的纠结与挣扎非常明显。现实的残酷、理想的破灭与美好的憧憬、对星辰的寄托,符合主人公的处境与心境。正是这种矛盾、对立、难以调和,呈现了人世的艰难与不幸,矛盾的难以化解,弥漫着一种更深的悲凉,使本诗产生了强烈的对峙。波德莱尔称,高强度措辞,充满痛斥和诅咒的基调,以达到紧张的强度,使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呈现为一种“措辞的紧张性”。这些对立意象的并置,体现的是“意象的对立性”,其结果同理,便诗歌脱离了日常的轨道,显得异常峭拔、兀立。

 

像死刑判决书上

印章的红唇,你。像摔碎

酒瓶。刹那间,我泪流满面。

 

 

“红唇”,本是一个很美的词,是与美人有关的词,此处却印在“死刑判决书上”,显得那么触目惊心。你、我、他,我们这样子的一群人,其实都“像摔碎酒瓶”,作者一直将情绪压着,这时终于悲从中来,“刹那间,我泪流满面”。

每首诗的题目都是讲究的,有时候诗题就指明了某种方向。“掩映者”的诗题内涵丰富,联系文本,它展示的是个体命运,其实也是群体的,一个“者”字有更宽阔的延展。从题目到文本乃至结尾来看,作者有对命运遭际的认同、不屈、抗争、自省、放弃、期盼、感伤……至少描摹了一个特殊群体的人生真相与残酷遭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全文大体掰完,现在要回到前面我提出的魔头贝贝先生在语言上对“名词”的充分使用和利用,我以为匠心独运,技法高超。不夸张地说,魔头贝贝先生以一已之力,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表达,作出了令人欣喜的贡献。张执浩先生说,当语言没有建立起来时,任何作品都失去根基。我深以为然,现代汉语诗歌出不了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诗人们本身的才华和努力是一个方面,语言系统的构建,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沉淀的过程。

来看本诗。注意其每一句的结束(括号内为易飞注)。

 

哑巴的流逝(名词)

和蔚蓝监狱(名词)。

一张餐桌(名词)。几根肠子(名词)。其中

有悔恨和粪便(名词)。

 

门外有往来

的骨骼、酒精(名词)。

星辰下,有梦想的瓷器(名词)。

他们昏沉沉

相拥着,遮掩了裂纹。

 

儿童翠绿。诗篇灰暗。

一个个词

闪耀着:一盘散沙的呻吟(名词)。

 

像死刑判决书上

印章的红唇(名词),你。像摔碎

酒瓶(名词)。刹那间,我泪流满面。

 

现代汉语诗歌,更多的诗人在动词上使劲,往往用力过度,并且低估读者的阅读能力,显得武断而霸道。而名词看起来是没有观点的,是最有弹性的,最有味道的——因为没有过度的装扮,所以维持了词的原生性,其所指更加扩张,潜藏的意义也更加丰富。下面进行引证。先看:

 

每一片叶子是湿润的

作者:简·赫斯菲尔德(王家新译)

 

一朵丢勒蚀刻的

草丛中的蒲公英(名词)

 

它的花冠(名词)

 

完成于最初的绽放(名词)

尚未进入第二次

 

这些也会最终弯曲向大地

 

飘泊

写着家信

被友好的马和驴子送过山脊

 

本诗前三节字里行间的跳跃都是通过名词完成的,留下了很大的回味空间。再看另一首:

 

雾角

作者;保罗·策兰(王家新译)

 

隐匿之镜中的嘴(名词)

屈向自尊的柱石(名词)

手抓囚笼的栅栏(名词)

 

献出你们自己黑暗

说出我的名字

把我领向他

 

本诗第一节的落脚全是名词,动词成了名词的修饰语(定语),都以偏正结构(词组)呈现。

当代诗人何三坡对此也深有研究,并用之娴熟。

 

《过普渡寺》

作者:何三坡

月下的琉璃瓦(名词)。被风吹散的琉璃瓦(名词)。清凉的月光的响声(名词)。

众生被废弃在白昼里。

一块石头在说出寒冷。

万物被蒙羞。

 

第一段的落脚全是名词,通过三个被修饰的名词,不断进行跳跃上升,经过两行的接力后,完成最后的”万物被蒙羞”,抵达诗歌的主旨。

韩东先生早就注意到了魔头贝贝的卓异:“在新一拨的诗人中,这是一个最像诗人的人,几乎是一个等待已久的大师”。这样的评价从韩东的嘴里说出,足以看出魔头贝贝在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分量。

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栏目主持:

易飞,湖北监利人。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专栏作家。有长篇小说、诗集、非虚构文学作品等十余部约300余万字。诗作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易飞新闻小说”(三部)进入“辽沈热书”畅销书榜,非虚构文学作品《憨的智慧》列2016全国十大励志图书榜首。近年在《北京文学》《扬子江》《草堂》《诗刊》《诗潮》《诗歌月刊》《清明》《芳草》《汉诗》《长江评论》《长江丛刊》等发表大量诗歌和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