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33)掰诗——田禾《山寺》
(2022-03-15 15:55:48)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
文本发现
《山寺》(原文)
作者
山寺是钟声堆起来的。半老的和尚
敲响了山寺上空的月亮。
尊座上,三个寂寞的菩萨
与几个剃光头的和尚
默默相对
其中一个,手捧经书,坐于清风
他的朗诵近于虚空。
我的奶奶
清晨从寺门进来
见佛便跪,跪了便磕头
一粒奇异神火,一碗灯
用三尺光芒照着奶奶。
菩萨没有国家
也从不与我奶奶说话。
田禾,60年代出生于湖北大冶农村。一级作家,湖北作协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已出版《喊故乡》《野葵花》《乡野》《窗外的鸟鸣》《田禾诗选》等中文诗集15部,出版俄文、日文、韩文、蒙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波斯文、格鲁吉亚文和英文印地文双语等外文诗集9部,散文集《红叶的私语》、诗歌评论集《有关读诗和写诗》。诗歌被选入近400种中外重要诗歌选本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6种大学语文教材。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徐志摩诗歌奖、《十月》年度诗歌奖、《扬子江》诗学奖等40种诗歌奖项。
写这种题材的诗人较多。此种题材的优越性,决定了这种诗的走向,必定具有一定的神性,通灵,神秘,仅此点就决定了这种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格调,也天然契合了诗歌本身的气质。如果诗人还加以场景的描述,勾勒某种氛围,这样子的诗注定了不同凡响。
但真正要写出独特性,写出属于自己的灵性和神性,那其实是很难的。现代汉语诗人对这种题材趋之若鹜的结果,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好诗,题材的雷同更增加了写这种诗的难度。我曾经在此栏目中掰过张二棍先生自称并不满意的一首诗《雨夜,借宿山寺》。在雨夜中借宿山寺,看见僧侣抄写经文,拨弄香火,肃穆中自述来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所念所在?其写出了僧的淡定优雅,高深莫测,营造了一种玄妙幽深的艺术境界。我以为还是一首不错的诗。
先从头捋。
山寺是钟声堆起来的。半老的和尚
敲响了山寺上空的月亮。
“山寺是钟声堆起来的”,田禾先生的诗作我读的也不少,像这样漂亮的句子固然很多,但一开篇来这么一句,还是比较少见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到语言为止”,古米廖夫称,词语是上帝,可以照耀诗篇。我以为,现代汉语诗歌的趣味与魅力在于语言的弯曲与变形,其变异的空间有多大?还需时间去验证。此处暂付厥如。
我们见过的每一个山寺,都大概是有钟声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舱”,苏州寒山寺有半夜敲钟的风俗,我想其他的山寺,敲钟的时间可能不一。此诗的山寺并没有特指,所以我们可以作比较宽泛的解读。有意思的是,钟声是具体的,一天之中,钟声的响起也是有次数的。那钟声是如何堆起来的?一个“堆”字,其聚拢的应为实物,可此处所指当为“钟声”,钟声确有时间之延续空间之特征,钟声响过之后就消弥于风中了,是很难收集和“堆”起来的。此处采取了现代汉语诗歌比较普通的一种用法:主不搭动——主语“钟声”和动词“堆”不搭,但正是这种不搭使语言形成了弯曲和趣味。“堆”起来的钟声,不仅体现了山寺的基本特点,也呈现出时间的接续和厚重的历史感。
“半老的和尚/敲响了山寺上空的月亮,”这一句依然体现出诗人良好的语言腾跃感和兼容感,“敲响”“月亮”,属于动不搭宾——动词“敲响”与宾语“月亮”不搭,正是由于这种异形相容,产生了诗歌语言的神奇魅力——钟声敲响了山寺上空的月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美、空寂、深邃、悠远、神秘、阔大……
我在掰诗的过程中,总是强我所难,碰到没有把握的也会勉力为之,决不绕行,诗无达诂,个人化的解读就是个人化的,即使误读和牵引到相反的方向,也决不躲避——这也是一些朋友喜欢我掰诗的原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在“半老的和尚”这里作了停顿,诗中的“半老“,应该不是诗人随意限定的,那是什么呢?——我不可能掰诗的时候,遇到困难请教作者本人,那是没有必要的——也许作者需要的就是这种发散性的个人化的解读——每个人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写成一个年青的和尚,或者写成一个年老的和尚,会怎么样?一个半老的和尚,可以理解人生的半腰上,具有更复杂和较有弹性的生命特征;又或者如诗人田禾先生把自己放进去了,他大体也处于人生的半腰状态,有了一些“真我”在其中的含混。
尊座上,三个寂寞的菩萨
与几个剃光头的和尚
默默相对
其中一个,手捧经书,坐于清风
他的朗诵近于虚空。
“尊座上”,干净利落,无须过多的介绍场景。三个寂寞的菩萨中的三个,为何用“三个”?任何数字都不会是随便一指,带着语言的惯性信马由缰地下笔,那绝对不是一个好诗人的所为,也不是一个有敬畏之心的诗人所为。此处的“三个”不应是泛指。佛学典籍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数字,比如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六入、五蕴,等等。在这些典籍中,“三”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但是,很多时候“三”并不是一个数字,而是有特别的含义。佛经有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者,前世、今生、来世。或者此处用我们平常理解的“三生万物”,“三”代指一切,所以“三个寂寞的菩萨”也可以理解为诸位菩萨所有的菩萨。“三个寂寞的菩萨/与几个剃光头的和尚/默默相对”,菩萨是除佛以外最高的级别,它的下面应该是罗汉。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得道的和尚为罗汉,罗汉为初等果位。和尚则是僧人凡人。初级修行者。也就是说和尚修成有果成为罗汉,由罗汉进一步修行即可成为菩萨,由菩萨再继续修行,即可成佛。这是佛陀,菩萨,罗汉,和尚的等级关系。“几个剃光头的和尚”,此处我有一点小疑问,和尚不都是光头吗?是否可以省去“几个剃光头的”?抑或作者想强调,或从语态的走势上这样表述,效果更好?你以为呢?
菩萨与和尚默默相对,这是佛性的对话与感悟,
我的奶奶
清晨从寺门进来
见佛便跪,跪了便磕头
一粒奇异神火,一碗灯
用三尺光芒照着奶奶。
我以为,前面两节固然写的很好,但不足以在这样的题材中出类拔萃。此诗另有一番境界。它吸引我的,其实是最后两段。大家看到,诗到第三段,实现了悄然转向,“我的奶奶”出场了,此诗要引向新的气场和高度,必须找到新的“触发器”,此处的“奶奶”就是,她像小说中光临的一个人物,要完成自己使此诗跃升的使命。奶奶多神明啊!“见佛便跪,跪了便磕头”,一位虔诚至极的老太婆,一大清早就来到寺院,有奇异的神火,举头三尺有神明,照在她的头顶。奶奶这一人物的出场,不仅使本已空寂的禅寺,有了凡人的参与,有了人间烟火气,更把幽居深山远离人间的古刹,与现实世界进行了勾连。
菩萨没有国家
也从不与我奶奶说话。
这两句就是神句了,也是现代汉语诗歌的金句。其内涵丰富,境界阔大,意蕴十足。
“菩萨没有国家”,这是事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你会这样子去写吗?这样的语词组合,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语言功力和思想禀赋。我以为如果只做一种单一的理解,有读小读薄这首诗的风险——这其实是一首大诗,一首很厚重的诗——菩萨关注所有全人类的事物,大爱无疆,让人祛除烦恼,离苦得乐。佛光普照全人类,人人都可以享受佛光的照耀。但可不可以反向理解——这种普照的光芒,其实人人能得到“韶光”,可菩萨的博爱并不能给每个现世的人,祛除灾难躲避痛苦,该承受的我们依然一直在承受,佛光在头顶神明在上,只是一种美好的企愿,引领我们心怀敬畏修已利人,在心灵上获得安慰。所以,“奶奶”一生的信奉,只是一个常人信仰和修为的一种方式,菩萨“也从不与我奶奶说话”,菩萨对奶奶并没有特别的眷顾,并没有更多命运的加持,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我们在现世,心中可以有菩萨,但也得默默承受我们的命运——这是一种更复杂的佛性与最至真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