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沉思录惯性一份随笔赞扬雅典 |
分类: 哲思札记 |
四十一
人们总是赞扬那些刚刚进入社会的年青人。这种赞扬似乎是内心的独白,有感人的一部分,仿佛良心未泯,其实这种赞扬恰恰反映了他们的嫉妒与怨艾。他们隐秘地在嫉妒那些已经在社会上确立地位的人。
四十二
任何主义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是我们还活着。活着总难免会幻想,这也是一个事实。而这份幻想便是一段“激情曲”。
我们都渴望激情,在平庸的生活层面下,在沉闷不堪的心境中人最渴望的不是一份安逸,而是一场暴风骤雨。这就是所谓的渴望激情。
与其相信平坦地迈进,不如风雨兼程,历尽坎坷,体会某种撩拨到极致的心情。
因此,与其在炸药而前战战兢兢地活着,不如引爆它体会那种轰轰烈烈……
四十三
哲学是为了解自身、了解世界而进行的思考。而如今,人们沉浸在哲学之中,并非是为了解世界本身,而侏儒化到沉浸在哲学的冥想之中。于是,哲学就是一种玄思,与世界隔离了起来,不再具有现实意义。
四十四
要成就千古大事业者,一靠自己,那就得成为“大孤大独者”,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人之极限,超越常人,悟出真知真理;二靠别人,那就得成为“卖身为奴者”,因为可以将自己出卖,故而无人不可不卖,当他买到无人可买的时候,自然达到人群之巅。
四十五
一次相见并不是为了一见钟情,往往是擦肩而过。一见钟情是两个心怀鬼胎的人合谋做的好事。
四十六
真正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当你饥饿的时候,唯一的冲动就是食物,道德早就靠边站了。道德是吃饱喝足,为了防止滥用过剩的精力而设下种种禁区,它警示人们不能越轨。
其实,人一旦面临生命本身时,道德早就被击落得粉碎。
四十七
生活中具有许多惯性,你做了一件坏事后,必然会地陷入下去做第二件坏事。这并不是你的意志力太脆弱,而是人的惯性太大,以致你无法调整方向。
堕落者并不是走了一步就下了深渊的。杀人惯犯一定是从杀第一人开始的,而且他杀的第一个往往是他自己。以后的杀人已经成为惯性了。
四十八
雅典特使强迫米洛斯人站在雅典一方与斯巴达克人作战的情形是,
“你们和我们一样清楚地知道,公理只有在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才成为问题。强者理所当然可以为所欲为,弱者只有自认倒霉,默默忍受。”
真理站在强权一方,谁掌握了话语霸权,谁就掌握了真理。
四十九
阳光是美好的——这一点我可以对天起誓,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灿烂的辉煌的。唯有对生命有所奢望的才有所缺憾,才表现为脆弱、黯淡、怅惘。生命是一种成长,而成长必然面临着新的界面,陌生、无方向感甚至求死的本能也上来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们魂灵眼光投射到自然,去爱自然,从而去爱万物,去感受生命,那么生命也就不再孤独,从而走向了整个自然,得到了生命的真谛。
五十
生与死并非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纠缠不清的是人本身。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冷峻而不掺任何个人抒情的色彩。死亡尽管是人们所不愿,但是他却是时时蛰伏于人们周围,对人们随时发起它致命的一击。
作为整个自然界而言,一切生老病死都是一种很自然的自然现象,是不带一丝个人感情的。自然界时刻不停止诞生与死亡。然而,作为个体生命来说,生死是件大事,活着能够感受一切,而死了就灰飞烟灭,永远地堕入沉寂中,即所谓的永劫不复。人在面对死亡产生出情绪是复杂。因为生命不是永恒,所以有生死大义,所以有人能够为某种信念去殉身,因为他们相信人有价值,在短暂中释放出来的光辉就是一种永恒。
其实生死未必是件大事,只是我们过多地注重自我,将一切都纳入到自己的世界里,以自我为标准,来看待估价这个世界。
生得清醒未如浑噩来得舒适——这是个事实。
为什么我要非得穷究问题呢?难道留一份惬意,虚无人生,不是一种人生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