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沂山纪游二篇(一)

(2006-07-14 09:51:05)
标签:

沂山

游记

山参

分类: 旅迹苔痕

沂山纪游二篇(一)

 

刘福新


◇流浪地图◆沂山纪游(二篇)【社团推荐】   

 <一>挖了一棵沂山参

近日与妻携孙子、孙女到沂山游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奥谷峭峰、酷暑无影、松涛古刹、飞瀑流泉以外,就是惊讶于沂山的植被丰茂了。据专家统计,这里的植物种类共137科、480属、1000余种,其中药材214科、815种。真是天然的植物王国啊!
我从小酷爱植物,所以中学时代对植物学亦是心有独钟,至今兴趣未减分毫,或许我的一生与植物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吧,每到一地,总是喜欢仔细端详它们研究它们,不知道的就请教当地长者,或者采了样本回来查阅书籍。记得前年,我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时,向从县教研室退休的生物学教研员王忠信先生屡屡请教,王老师除了在电话上讲解外,还特地到书店买了两本书亲自来我家相赠。这两本书是《药用花卉栽培及简易疗法》、《保健花卉》,图文并茂,极有指导意义,因此搁置床头,总爱午睡和晚睡前翻翻。
沂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8·6%,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这次造访,不虚此行,不仅亲眼目睹了天然野生灵芝,还在一位山民的带领下挖到了一棵沂山紫野参。那情那景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们的游览是采取了“先上后下”的路线——7月15日登上了玉皇顶,7月16日下山迤逦东行参观百丈崖瀑布。
上午,结算了在神农阁吃住的帐目,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萍水相逢的本县老乡、现任神农阁宾馆经理的张继增同志。
抄近路进入法云寺后院,出西门(正门)踏着寺东池水上的吊桥左拐,从拦水大坝石梯而下,进入游览步道。这条游览步道是依山绕水建成的,沿着集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于一体的山路逶迤东行,峰峦葱茏,溪流潺潺,好几处飞瀑流泉,都让我们误认为是百丈崖瀑布呢。每逢见到急流从壁立的崖顶泻下,孙子和孙女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在崖下溪里嬉闹不已,任我和老伴再三催促,怎么也不上来。我笑着对他们说,“怪不得我给你们起名叫‘梦溪’、‘梅溪’呢,见了溪水就粘成块了!”
当我们走过两个小瀑布和一处供游人小憩的阁亭,好似前面没有路了,正在狐疑时,猛然瞥见东北面山崖上隐约显现出又一个阁亭,心想,北面山上肯定会有路的。果然拐弯向北发现了游览步道。我们从神农阁、法云寺一路走来,都是下坡,这时候却是上坡了。攀登时,我加倍小心起来,因为这一段步道较为险峻,又带着孩子,惟恐他们发生危险,但孩子们却非常勇敢,攀登起来兴致勃勃。
到了步道最高处,再往东蜿蜒而行,到达依山而立的亭子时,我们都汗湿衣裳。细观其亭,屹立半山,逼近悬崖。仰望亭北山峰,苍松傲睨,蓊以杂木;俯瞰东面幽谷,雾气蒸腾中,隐隐显现出一片供旅人食宿的建筑物,远远望去,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最令人吃惊的是亭西南:目饱壁立飞流,宛若银河莅临;耳饱百丈瀑声,恍如天庭仙乐。我们在亭子里作短暂逗留,时已正午,游客或就餐或午休,游览步道行人很少,处半山之亭,未见行人,干脆脱了上衣,擦抹身上的汗。就在这时,见一位汉子沿我们来的方向大步而至……
只见这个汉子约略四十来岁,中等身材,紫黑的脸膛,尖尖的下巴,深深的眼角纹,下身是一条脏兮兮的黑裤,上身只穿一件白背心,左肩扛一把鹤嘴锄,左手握紧锄颈,肩后背着一个圆竹篮,里边盛着刚采的各色各样的蘑菇。右掌心高高托着一棵灵芝。脸上掩不住欣喜之色。
“灵芝——爷爷快看,是灵芝!”
我还未曾向那汉子搭讪,我的11岁的孙子早惊喊起来……
我赶忙穿上半袖衫,朝那汉子点头示意。他放下竹篮,又小心翼翼地将手里的灵芝放进篮里。我们攀谈起来:
“是真正的野灵芝吧?”我问道。
“是我们这山上出的。我在玉皇顶东南那座山崖刚刚弄到的。”他指着那山说。
“你这灵芝与法云寺大门外药农卖的颜色可不一样啊!”我仔细看了看说。
“你先生还是个内行哩,你见的那是人工种植的,你不见颜色淡黄吗?而地地道道的沂山野生灵芝就是这样子,颜色是紫黑色的。”
我弯腰细看,果然不错。叶片除了色深外,比人工培植的要厚,纹理也深一些,而且根部断茬还有浓汁冒出。
“其实,这棵灵芝——我已经发现好几年了。我总不放心,怕让别人挖去,每年都去瞧一瞧;可那山崖很陡,也不是主要景点,一般游览的人是不会爬上去的。”他接着说:
“灵芝生长的地方,要求高着呢,既得通风,还得背阴,既要有腐殖土,还要有断崖的保护才行。”
我听着这中年汉子侃侃而谈,顿时,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你这棵灵芝能卖个大价钱呢!”我赞叹道。
“要是前些年呢,还能卖几百元,现在不行了。因为人工种植的很多,对天然的反而不认了呢!”
“那未必吧,你到大城市卖去,除去车费、生活费,保证还能挣呢!”我说。
“大哥,你不知道,我在东面开了个饭店,每天到山上采野菜给客人做了吃,离不开呢。天晌午了,去我的店里吃饭吧?”看来,他对我们一行四人抱着很大希望。
“我们早饭吃得很晚,是在上面的神农阁吃的。我想在这儿找棵草参或何首乌呢——昨天在玉皇顶各买了两棵,我一直路上撒摸着,就是没找到,也许我不认识它们的茎叶呢。”我有点心犹不甘地回答说。

作者声明: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榕树下网站发表此作品,同意榕树下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榕树下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请榕树下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语言生动,描画传神。理性与游记的记实的完美结合是文章倍有真实感和渲染力,仿佛美景于眼,乐事飘现。实为游记之佳作。推荐。——编辑:张曦曦

 
本文共有评论9篇︱已被阅读过167次     给作者写鸡毛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向朋友推荐本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