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新繁梁家观,位于新繁梁家村2组。梁家村现已改名兴堰村。
梁家观是明洪武年间修建的道观,歇山顶。现存大殿为清康熙十一年培修。
这样一座地面上的明构建筑,直到去年才由新都区定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连县保都算不上。
梁家观现由一户人家租住。女主人讲他们2004年来到此地,一直租住其内,并开设茶馆和麻将馆。因漏雨,他们自费将大殿内部用彩钢板重新搭建出空间,故现在大殿屋顶的房梁无法看见。这是从室外透过一处缝隙所拍的屋顶大梁。
观内阴凉潮湿,这是外墙一处靠近地面的柱础与立柱在室内的情形。
大殿现被隔断成三个房间。中间的立柱旁砖墙应该是后砌的。
殿内的地面有一部分铺着砖,纹路难辨。
立柱上白蚁咬噬后的痕迹形成了虫书。
上方用竹篾条糊成的隔断墙面。
这是大殿内所见最粗壮的一根立柱,下方的三重叠加柱础上有雕刻的花纹。此处算是目前整个梁家观保存较完好的部位。
梁家观的出檐。檐头刻着龙首含珠的纹样。
梁家观大殿右半部分。上方的瓦片几乎全部碎裂,且所剩无几,大部分都铺着瓦楞板。
细看出檐破损严重,早先固定木构的铁钉暴露在外。
侧面的木质墙面。下方的柱础采用简易的方形石块。
屋檐下的情形。
整体上看,梁家观大殿呈正方形结构。
殿外角柱的木料粗壮结实,直径约五十公分。
门框上,可以见到木头自然开裂的痕迹。
后侧出檐的支撑条已不复存,对称前面出檐的位置上,残余两枚铁钉。
梁家观大殿正面出檐的木条,由一根整木制成贴近飞檐角度的弧形。
门楣上残留的铁钉。
门上的铁质拉扣。
锈迹斑斑。
租住在梁家观的女主人。她告诉我曾有热爱文物的年青人来到这里,并爬上室内的屋顶,想要拍下梁柱上的文字信息。
外墙上挂着2021年才立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牌。
紧挨着殿后部外角柱下是个简易的旱厕,几百岁的木头呈现出垂垂老矣的疲态。望着眼前这些腐朽的檩条,不知道这座建筑是否能等到全面修缮的那一天。
近日读苏东坡诗,这首《中隐堂诗》倒可以用在新繁梁家观上。
“都城更几姓,到处有残碑。古隧埋蝌蚪,崩崖露伏龟,安排壮亭榭,收拾费金赀。岣嵝何须到,韩公浪自悲。”
乡下的麦子开始灌浆,樱桃也红了。
离开梁家村。回首那座路边的梁家观,明白了留下的总是偶然。
2022年4月9日摄于新繁梁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