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寺庙 |
分类: 旅行 |
双流古佛洞村在黄龙溪的上游约五公里的地方,府河在此拐了个近乎九十度的大弯。水边有条不足一公里的老街,名叫佛洞街,街的一头是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的(公元1760年)古佛堰,另一端是个已经废弃的公社屠场,镇子中间有个金华庵。与黄龙溪的闹热和熙攘不同,古街保留着一种自生自灭的原生状态。
双流客运中心有开往黄龙溪的S18路,在古佛洞村站下车,票价一元,路口有金华庵的指示牌。

佛洞街上有个黄佛茶厂,不知是否还在生产花茶。不过茶厂门市部的外墙上保留着一幅壁画,落款一九二二年,描绘的黄佛风光。画中一株古黄桷树生于水边,树下不远处有六角亭,还有黄色琉璃瓦的寺庙露出一角。

古老的黄桷树依旧守在佛洞街口的古佛堰旁。

树身已贴近旁边的房子了。

古佛堰,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由彭山两任知县张凤翥(zhu)和陈奉兹相继完成。自双流县黄佛乡罗家林府河右岸引水,以地近古佛洞得名。干渠沿牧马山西麓南下,沿山凿石,至彭山县江口镇复入府河。全长二十二公里,灌溉双流、仁寿、彭山三县台地农田一万四千亩。

张凤翥热心水利,在位时还曾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引崇州西河水入新津。

这个角度是从六角亭处望古佛堰口。

佛洞村口有座五孔石拱桥通往六角亭所在的府河右岸。

逆水而上,府河在幸福村还有个规模更大的水坝。

今府河水质很差,然风光依然美丽。

第一次来佛洞街时,适逢老街遭遇洪水,街两侧的房屋都被淹,墙面上留着近半米高的水痕。天晴后,各家把被褥、鞋袜、床垫、花椒、草药、铁钉等物品都搬到街上晾晒。其中予我印象最深的是街口的纸火铺,一摞摞受了潮的纸钱铺在门口的路上。而最特别的是这家人,框内放的是打湿了的相片,表明着主人对过往记录的爱惜之情。

佛洞街另一头是个已废弃的屠场,门楣上写着“黄伕公社屠场”。关于那个“伕”字,一开始我以为是“佛”的简化字,后又见“场”,确认并非如此。

位于佛洞街162号的金华庵。2007年被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金华庵岩体渗水,木构受到白蚁的威胁,眼下已关闭,不对游人开放。

上次来时大门紧闭,我隔着门缝张望,瞧见大门内一道石梯直通高处,与平常所见寺庙布局及气象完全不同,心里对金华庵的内部构造充满了好奇,只可惜无缘一见。

今日再经过时,突然发现大门半掩,一旁的茶舍里坐着老板。我冒昧进入后向他询问可否游览金华庵,他是个和善之人,提醒我寺庙有佛像的一层可以拜访,上方高窄处木建筑已受到白蚁蛀蚀,不可擅自攀登。我心内暗喜,口中连忙答应。

惊喜万分的我谢过老板后,并未急着上楼,而是按他指示的方向,先从这道挂着对联的半圆形拱门进入参观古佛洞石龛。“古佛洞洞中洞拱上拱大拱套小拱拱上再重拱龛龛福,金华楼楼外楼殿中殿小殿汇大殿殿中又复殿层层寿”,这幅对联可以说非常精炼地描述了金华庵内的建筑形态。

洞内没有照明,漆黑一片。我打开手机电筒,依靠微弱的光线,粗略地开始游览。洞并不深,这是遇见第一道墙时拍下的画面。

紧跟着就是一个折弯,有几道石梯引往上方通道。

不足十米的通道后又是一个转折,此时可以看到侧面有石龛。洞内不算潮湿,就是地下常有的那种阴冷感觉。大约是被光线惊到,一只蝙蝠突然从暗处朝我飞来。

这座石龛内摆放着以往修缮时所拆下的古砖。

另一侧相对的石龛里也布满了同样的砖块,中间的地面上左右各摆着一个陶罐,墙上贴着一张告示:“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二日,在古佛洞排险维修过程中,在此地发现了二十一斤四两白银。据考证,此银系四百余年前修建金华庵竣工后掩埋于此的剩余资金”。

到了这条通道的尽头,右侧又出现一走廊,后面几个石龛现于眼前。顺着这条道前行,这堵墙的背后有道石梯通往更高一层。

沿着石梯爬上二层,这儿终于见到了透过外墙进入的自然光线。

凭我的直觉,这些石龛多半都曾是古人的崖墓。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我依照原路从黑暗中退回,再次来到大门内的石梯下方,从这儿开始爬上二层的大殿。

石梯子的尽头立着一座石质佛龛,周围功德碑、铸钟、香烛台、蒲团等紧凑地摆放在一个小空间里,顶上的亮瓦投下天上的光。

金华庵内的立柱上缠绕着多条金龙,其体态修长,气势不凡,盘缠飞舞的造型令我想起晋祠里圣母殿廊柱上的那些木雕盘龙。

龙身与柱子是一体的,

钟上铸着四川彭县的字样。

捐资筑梯纪念碑下部,有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双流县黄佛街金华庵文管所字样。

大殿两侧的岩体上各有条曲折石梯通往崖壁高处。

从两根立柱之间隔出来的月亮门,上部通透。

这个洞口就是我一开始从最下面石龛群上来时见到的那个位置,到这一层,地面上铺着的是木地板了。

据资料,金华庵依山势建成五殿一楼。这是位于中央的一座佛龛。拱形石龛由条石新砌,没有任何过往的痕迹留下。

通过月亮门进行的空间分割。

通过石台阶进行的空间划分。

建筑修缮状况良好。

木质楼梯扶手。

穿过此圆拱门,进入金华庵最开阔的古佛殿。

对面又是一道门。此行最可惜的是忘了观看那道门后面的景象。

古佛殿周围一圈安放着残破的石碑,碑刻内容已几乎不能辨认。

依靠这些结构巧妙的梁柱,把一座空旷的山洞变成了庄严的寺庙

朝向大门方向的门窗,玻璃和曲线条的变化运用,一股民国风扑面而来。



摆在佛龛下方的一座石雕像,头部疑是后补的。

身体看不出原来的形状,也猜不出这些鱼鳞纹饰的含义。

遗留的石构件。

另一座石刻像。

建筑,超越实用性,促成形而上的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仔细观看墙面,岩体、砖面、石坎都分别可见,原有建筑的屋顶痕迹还在,看来后期修缮改动了建筑群原有的结构。

正中央的一根立柱。

石质佛龛上的花纹。周围是缠枝纹,画面中央是个骑在瑞兽上的人,他后面跟有一随从,在画面上方云彩里坐着两人,右下方也有两人,目光都朝向他,仿佛在接引他。我愿意相信这是一幅接引图。

佛龛下部的圆形石刻图案。

石刻武士像,头发和外凸的舌头都是红色的,应该是佑护死者亡魂的镇墓武士。

石龛上的彩绘花纹。

龛壁顶部凿出的石梁。

石龛上部的雕刻。

石窟顶部最上方摆着一些小型的守护人雕像。

佛龛前堆放着梵钟、大磐、钲鼓、木鱼,这些以往金华庵有香火时留下的法器。

这尊佛像重装过,看不出是否原物。

佛像右侧的石龛。

顶部是一体的,只是没有守护人雕像。

最右侧一个石棺一样的石台,下方刻着花纹。考虑到此地与彭山江口镇不远,丧葬风俗应该相差无几。

从石龛的位置朝下望。

穿过古佛殿的门望回去。

找到一扇开着的窗,打望外墙。

透过亮瓦望见房顶的墙头装饰。

这一层是建在楼板上的房间。

房间全部对称而建,木地板走上去应该会咚咚作响。

门窗及墙壁都是木质的。
时隔半月后,特意到府河对岸补拍金华庵房顶的照片。

整体来看,金华庵处于佛洞街地势最高处。

防风墙。


靠近水边的人家也并不是全都连成了片,偶然会见到通道伸向府河边。大多数人家的窗户打开,下面就是府河水。

各家按各自的审美,重新添加的木栏杆,到底又遵循了以往的风格。

真实的,不被资本的手抚摸的古镇。

保护和开发的需求,游客和原住民的诉求,此事古难全。


看一眼少一眼的东西,我很知足。

佛洞街上还有个古玩店,雅致。

农机配件。

潇洒时装店,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