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8-01-20 10:02:17)
标签:

博物馆

分类: 旅行
2017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年展部分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提到川美的雕塑系,自然不能忽略著名的《收租院》,在川美校园里依旧可以看到不少泥塑复制品。
“我们能期待谎言艺术家忏悔吗?”http://fashion.163.com/15/0727/09/AVH6H9I200264MK3.html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雕塑系楼前的工坊。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楼角旁被遗弃的金属头像作品。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鲁迅的神情特点清晰易辨,看得出学生塑形的基本功是扎实的。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绿化带里的石头,鹅卵石上打了小孔,穿入黑色流苏线,猛一看以为女人涂着睫毛膏的眼睛,不懂是何装置艺术。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还有一次见到树下摆着几个竹编的圆簸箕,或立或铺地占据了一方草坪,引得路人驻足片刻。艺术是一种表达,不管你采用何种方式。不过能否引起他人的共鸣则另当别论。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延伸出年展大门外的作品。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大门右侧的情形。一赤铜塑成的苍劲老松。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学生作品总会展示出平常少有见到的表达角度,我等常有追不上的迟钝感,只能尽力去感知他们的呈现。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尖锐、自我,绝无讨好任何人的姿态,充满着现代青年看待并同样对待世界的态度。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这种玻纤作品太逼真了,逼真得让人不敢直视。
“关于人间的欲望与不安”。向京在上海的雕塑展《没有人替我看到》中有不少这样的面孔。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木雕作品。艺术最擅长表现的便是矛盾、不可能,它并不真实,但存在于想象中并令你相信。比如这块榆木疙瘩带给人薄纸般的轻柔脆裂感觉。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结》
葛平伟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我想从永辉超市偷一桶矿泉水》
黄佳琦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不少观众在这份作品前驻足。作品从念头产生,到细致考察,最终实现的整个过程以此方式呈现,充满着某种“原来你忽略了很多”的提示。命题诙谐,很容易令参观者产生代入感。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一个散出灯光的立方体盒子。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忍不住地要去偷窥别人的生活。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肺》
余召丽

这些叶片被固定在墙上,内部装置令它们缓慢地转动,仿如森林中树叶被风吹动时的样子。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展览区内安保人员休息的地方。只要你愿意,也可将这个场景看成是一幅作品。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玉石雕刻的现代奢侈品包包。
有关玉石这部分创作,极有颠覆感,将玉石的温润、吉祥、传世等已固化的认识置于一旁,重新赋予了当下的价值观。这一点对于艺术家而言尤为可贵。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与身体有关之“蚀”》
张达州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小时候,也许是因为受到小说或电视剧的影响,心里一直对玉有种特别的喜欢,感觉玉是有灵性的,但是也许是家里或自己的缘故,一直没有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玉,直到在大学里上了玉石雕这门课程。但是不知怎么了,那种欲望突然没有那么强烈了,于是乎我想到了能让人感受到跟以往传统玉石不一样的东西。
传统的玉石一般带给人的都是温润细腻光滑,我就想让人疏远它,就想到了危险。危险是一个出发点,我又想到了刺,于是我就采用了一些类似于蛇、蜈蚣、荆棘等等这些会让人远离的生物的基本型并在这基本型上添加了许许多多的刺,给人一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冰冷感。至此,一种只可远观的吊坠出现了,当然了,这也是可以佩戴在身上的,只是戴在身上有可能会感受到坚硬的刺碰撞肉体的那种刺痛和冰冷感,软跟硬两种材质之间的碰撞。它只是可能不那么好戴,也应该没人会戴。这就是我所创作的首饰系列之吊坠。”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失格》系列一
闫辉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人不太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肉体的,精神的。假如不幸了解了却也是无解,总之,人生而痛苦。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没敢拍输液针下一个个婴儿的面孔。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家的痛苦。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流年》
伍俊宇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细节处理得特别好,几乎感受不到作者的痕迹。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妆奁忆珍》
徐韦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残酷的乐观》
汤惠倩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迷雾中失去方向的男孩、母亲眼中死去的孩子、青春无可排寄的躁动、对爱情永远的期待,无法跃过的痛苦构成了人的一生。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这幅对中年具象的解读很有意思。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故》
杜培菲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这件紫砂人物和绿植构成的作品,依旧最合我心意,我的审美还是习惯老套的那一类。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现场看到的仕女远甚于镜头的呈现,眼神、嘴唇饱含安静之外的某种意味。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郭沫若》
作者:龙德辉
创作时间:1979年
尺寸:114×80×84CM
材质:青铜

在展厅二楼,存放着不少往届学生作品。。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觉醒》
作者:龙德辉
创作时间:1960年
尺寸:53×96×137CM
材质:青铜

作品曾参加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现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尊造像体量庞大,人物表情具有当年的艺术特点,猛一看,脑海中《新闻简报》留下的影像记忆便出现了。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离开雕塑系,翻过小树林前往川美博物馆。途中随处可见的造像。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最爱的还是这座。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无数种解读。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无器官的》
塑像底部写着这个冰冷的名字。其实我个人原本很喜爱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标题,因为可以把作品完全交给观者去诠释。然而这座的名字实在太让人意外了,冷酷得几乎伤害了我,宁愿它叫《无题》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校园内又遇见了罗中立的羊。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我亲爱的小孩。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川美校园内建筑的编号。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以树枝为材料的造型艺术,如同山林间一位饱含艺术细胞的伐木工休憩时随意所搭。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激发人无穷的想象。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女儿上课的教室外。我对红砖存有永生的热爱。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部分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美术馆内还有部分2017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作品。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全部由过去几十年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愉悦精神世界的旧电器组成的作品,录音机、磁盘机、光驱、DVD、固定电话机、路由器、386台式机、单色显示器,等等等等,重要的是它们还能工作,却已被人们毫不留情地抛弃。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观众。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一切都是风景,一切都是艺术。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地上摆着成捆的光缆,墙上是通信线缆在大漠中留下的痕迹。这幅作品原本并无新意,而我曾在公司的会议室中见过类似的相片,它们都由当时的高管拍摄。有意思吧这样的艺术家。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一幅简单的小油画作品。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葛宇路
《对视》
行为摄影、录像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央美的葛宇路,这个青年注定会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一笔。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姚朋
《我们依次穿越时间》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这个艺术形式非常特别。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看见。就像照片中某个坐在汽车后座里的人根本不知道远处有一架照相机冲他按下了快门,而他就永久的,来不及微笑的,以最平庸的姿态,成为了一张照片里的一个黑影,被隔离了时空的我们看见。
我们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无名的人。
于是我试图还原那些无法看见的部分,或者做一些过度的解释。文字部分都截取自小说里的对白部分。相机凝固了物像的显影,我呈现了每个人在那个时空里意识流动的定格。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以罗中立后期的油画作品人物衍生出的雕塑。有特色,可惜我欣赏无能。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罗中立油画作品。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这张照片是在展览现场截取的视频,画面中的罗中立形象来源于四川电视台1998年拍摄的五集纪录片《山里的日子》,那年他刚成为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纪录片以罗中立油画《父亲》原型人物的孙子邓友仁一家为主线,讲述了大巴山区里农户的生活。川台的纪录片风格朴实,看得人意犹未尽。
《山里的日子》http://tv.cntv.cn/video/C36494/a532ae91e0bd4c4199ca30db6f42af2a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第一张构图作业《颂歌献给华主席》,作为示范,张方震老师授课,1978年4月构图。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油画《父亲》创作稿。《父亲》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以油画《父亲》为原型创作的雕塑作品。画中人物手中所端原以为是浑浊茶汤,细看倒像是吃剩下的鱼汤之类。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对比立体雕塑原型,可知一件优秀的作品,描绘对象提供的灵感其实有限,打动人心之魅力几乎完全来源于作者的再创造。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现场另一幅以老年农村女性为题材的大幅油画作品。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这幅作品予人的冲击力较弱。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现场展出的多张草图,保留了这幅画更多相关场景中出现的物件。对比最终的成画,观众见到了作者的取舍及添加。这是画稿的魅力。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草图中摆在屋檐下的棺材,这种以往农村中常见的场景,反映出农村老人的生活,他们迎接自己老去后死亡的态度。可惜,画面中的石磨被保留,而棺材却去掉了。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离开美术馆,来到荷塘边散步。川美的校园风光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此番强烈的对比寓意着美的根基。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荷塘畔的图书馆,建筑本身充满着宗教气息。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再见,2017年!
2017川美雕塑系年展暨罗中立手稿展
                                                                                           2017年12月30日摄于重庆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