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知美术馆


标签:
建筑 |
分类: 旅行 |
知美术馆,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兴建而成,位于新津永商镇君山路1号,门前的大道通往老君山大门。
开馆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周一闭馆,无门票。参观者需提前一日预约,电话028-82430157
新津客运中心乘522路公交,在老君山站下车,过马路后顺着老君山方向步行约五百米左右,路旁左侧有知美术馆的标志。
设计者: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设计时间2008年10月至次年12月,建造时间2009年1月至次年12月。
设计知美术馆时,隈研吾的团队做了配合老君山的轴线,使用由当地保有的工艺土烧的瓦片做外墙材料,以表现对道教文化连绵不变的传承。
知美术馆的LOGO
美术馆的基地完全顺应老君山脚的坡度,整个建筑缓缓上升,最高处以一道护城河般的沟堑令建筑的昂扬之势戛然而止。
美术馆大门,进入后需登记个人信息。
借着山势,知美术馆极为重要的元素“水面”被设计师在每一层做了大面积地运用,依靠“水面”来衔接天空与大地上的树木,最终达成隈研吾“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念。
垂瓦在水面形成的光影,微风吹过,画面不断变换。
这是二层与三层。大门及接待室设在二层,对面还有个咖啡馆,墙外便是面积最大的倒影池,室内的天花采用白色钢缆丝编织而成,将池中的波光反射成潋滟光影,其流光宛如船行湖中令人接受到的光线。
进入负一楼的展厅楼梯。
比起美术馆建筑本身的美感,负一楼展出的作品实在被弱化得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然而这里营造出空间的美足以令人屏住呼吸,高处被垂瓦割成碎片的光,头顶的天花板反射着摇曳不定的影。
之前读到隈研吾的“让建筑消失”时,我费尽心力也只体会到房屋的“窗”能实现一点点消失:可以让风吹进来,可以把天空作为房间的一部分来享用。然而在知美术馆,设计师利用“水面”,让进入内部的人与自然产生出超乎想象的融合,这个时候,建筑本身只是载体,它果然消失了!
室内玻璃的采用扩展了空间感。
流光。
二层外墙,室外斜坡上的绿植于观者的视觉上成为一道天然篱墙,垂瓦落于水面,既亲密又疏离,如同现代人对爱的态度。
通往三楼的通道。现代美术馆等公共建筑,为采光或空间要求,室内常见采用这种回形走廊。
走廊拐角处视线里的垂瓦,将建筑外的风景纳入了其中。
通往三层的走廊,上行的缓坡并非线性,有令人惊奇的小变化被脚感受到。
三层的茶室。整个建筑最精华的部分。
茶室空间呈长方形,被两块水面包围,中间的通道转折起桥面作用,靠外墙一侧用青瓦垒出整面的花墙,使得四面皆空的茶室从视觉上又有了可依赖的一面,令人安心许多。其实,当这茶室是湖中小岛来看也未尝不可。
在茶室外流连许久,这儿的美,真是一言难尽啊!
茶室外的景致。这个角度,可以见到那条通往老君山大门的公路,不时有汽车和行人经过。草坪、行道树、开花的灌木丛,是平日熟悉的自然景色,静止,单调。
然而,当你放松身体坐下来,坐在藤编沙发上,随着视线高度的降低,眼前的一切忽然就起了质的变化。
三层外的这个倒影池使眼前的景物发生了魔幻般的变化,路不见了,天空和白云落在了水面,与葱茏的树影交叠。一阵风吹过,头顶的天花板上泛出的银光不断地晃动着,人已完全置身于山水之间,此刻,身体感受到流动的风,流动的水,流动的一切。人虽在建筑中,领略却不囿于建筑,体现出道家对待大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持”的态度。
此时的“水面”是一位魔法师,除构筑出天人合一的风景,还使得建筑小空间内的人进入自然界的大空间,再体会到无限的空间。
此处摹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再抬头,望一眼静谧的茶室,榻榻米上的木质条几,精致的素茶,令禅意尽显。
让建筑融合山水间,本是件极难的事,此刻看上去又极易的了。
隈研吾设计中借景的功力达到极致,看得出来设计师将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的手法运用得非常娴熟。
这道花墙是除垂瓦外另一种对青瓦的构塑,瓦的弧面朝上,叠成鱼鳞状,外部的光线进入后从每一处反射的光晕各不相同,却又带工整之美。
立于花墙前,想象了一下落雨天青瓦被打湿后的光景。
在这儿移步换景,怎么也呆不够。
有时又觉得可以当这些青瓦是编钟,容我找一根细木槌来轻轻击打,慢慢儿地寻出哆来咪发嗦。
钢缆丝穿瓦的细节,瓦上的小孔应是烧制前戳好的。
茶室虽空无一人,然已嗅到了茶香,闻得一片吟诗声。
这茶室令我念念难忘。回来后的一个中午,天儿又热了起来,我平躺于竹席上,窗外的风透过窗帘拂于脚面,温柔平静,隐隐觉到这样的时刻,也充满了禅意呐!
茶室外,一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角落。并不是为着它的美,而是为着它要实现的功能。
广角镜头中的茶室全貌。从这个角度看左边那道青瓦花墙,不免让人联想起日本浮世绘里的海浪来。隈研吾也许会在建筑里悄悄地带一些日本绘画里的元素,谁知道呢?
靠近酒店中庭的视角,一丛翠竹,一弯月亮门,非常中国的古典园林元素。
幕墙悬瓦使用的配件。
这样的空间,最容易让人发出哲理性的问题:我是往上行,还是朝下走?
朝向为西的走道旁,落下了暗棕色的窗帘,在西照的阳光下,幕墙外的垂瓦在窗帘和地面上投下优美的花纹。
随着日头的变化,影子的图案也发生着变化。
想要变成一个孩童,用手上的水彩笔在地上画一个圈,圈出一张笑脸,再画一个圈,又圈出一张笑脸来,于是,这儿就会有很多很多的笑脸,还要他们把脸靠在一起笑。
顶层的演讲厅。
在介绍知美术馆的资料中,多次提到美术馆的VI系统,即视觉识别系统。作为外行,我完全不懂其中的含义,不过,通过美术馆的LOGO、悬挂的垂瓦、鱼鳞纹的叠瓦、方形的天花板、室内白色藤编的沙发和长桌,甚至顶层演讲厅摆放的椅子,都予人一种统一的内核,不自觉会将这一切都归属于知美术馆想要留给观者的印象。
整个建筑最高处的垂瓦外墙,也拉了窗帘,不过,依旧可隐隐见到远处最高点的老君山建筑。
最外侧走廊,外墙借用远处的小山形成镜面风景。
这张拍得急了,上部没有对称,视觉里的山体出现了缺口。
最外的崖壁,中间流动的水体。
从外面看,这道幕墙轻微地扭了一下腰。
这是知美术馆难得出现的曲线。
水道外的垂壁上依旧采用了同规格的青瓦,不过排布密集,令人想到大阪城外的石墙,尽管气势完全不可比。
这儿的水也是整个建筑水面的最高点,未知入水口是否就在此处。
一般建筑多予人壮丽之美,知美术馆带给人的美感难以用语言来综述。
从建筑外观察各个倒影池,现在的它们普通之极,如果不是进入了内部,实在无法想象就是这些毫不起眼的水面,营造出了知美术馆清丽雅致的视觉效果。
中庭外的建筑,外观色调尽量与美术馆保持了和谐。
从这个角度,能看到入口处采纳了对面绿植的光影和色彩。
一层的咖啡厅没有进入,也是此行的遗憾。
清风卷云,可曾想都被这建筑抱于怀中?
这儿是入口的另一面。
钟爱的花墙、走廊等完全以朴素的面孔示人,相比它们从内部带给人的美妙视觉,如此巨大的反差,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知美术馆地势最低处的两处水面。可惜没有仔细观察水的循环如何实现的。
合影。
离开知美术馆,路边见一老式建筑。重新审视,真的如我想象中一样,只有窗和门是被“隐藏”了的。
参考链接如下:
新津. 知艺术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29/17/1470002_382063655.shtml
传统而庄严的地方:被隈研吾喜爱的知.美术馆
http://art.ifeng.com/2014/0828/366520.shtml
老牛的博客《新津“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