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筑 |
分类: 旅行 |
南禅寺,中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
日本学者曾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来到山西五台山,探访、调查、发现并测绘了佛光寺建筑。根据佛光寺梁底题字,对照殿前石幢刻字,判断大殿是唐代大中十一年(857)所建。
“不幸我们的国家多故,天天都是迫切的危难临头。”在东北沦陷,华北即将处于日军侵占的国难之际,梁先生及营造学社未能继续寻找更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距离佛光寺西北几十公里之外的南禅寺就这样错过了一代建筑宗师。
在梁思成发现佛光寺16年之后,1953年,山西省的考古人员在文物普查中考察了南禅寺,根据殿内屋梁上写有“大唐建中三年”的墨书题辞考证,南禅寺是公元782年重修的,这个时间比佛光寺的落成要早75年。
有关南禅寺的资料详见链接如下:
《南禅寺大殿改变了什么》_爱塔传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77d4d0102w736.html
从太原东站乘到五台县的长途汽车,票价48元。虽然我们要在东冶镇下车,但售票处并不发售到东冶的票。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县李家庄,距离东冶镇3.5公里。我们从东冶包车到南禅寺,来回费用40元。
南禅寺门票10元。女儿出示学生证后免票,仅做登记。这也是我们山西之行中,唯一一处对参观学生免票的收费景点。
南禅寺,单檐歇山式屋顶,大殿屋顶举折极为平缓,正面四根立柱,两朵柱头辅作,两朵转角辅作,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征。
南禅寺大殿在1974年至1975年间进行了维修。“维修后根据佛光寺东大殿的比例加高了正脊和垂脊,并根据出土的渤海国上京鸱尾重做了新的鸱尾”,现在的南禅寺瓦顶是七十年代的仿唐作品。
“南禅寺大殿在发现时台明较小,在维修前对原有台明进行发掘,找到老台明距檐柱中心的距离在两米左右,维修中予以恢复。”
南禅寺大殿前部西侧,从南往北拍摄。
木窗为破子棂窗。破子棂窗是以方木对角破成两条三角形木条,尖面向外,平面向内做成的窗棂。
南禅寺大殿大门的地栿。
南禅寺大殿后部北墙,从西往东所拍的东跨院阎王殿。
南禅寺大殿外西墙,从北往南所拍的西厢殿堂。
南禅寺大殿外后部北墙,由东往西拍摄。
辅作,是由斗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转角辅作、柱头辅作和补间辅作三种。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称为转角辅作,立于柱头的称为柱头辅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枋上的叫补间辅作。从南禅寺的外墙上来看,除了正面有两朵柱头辅作外,其余三面都是两朵补间辅作。
”南禅寺大殿在发现时出檐较短,当时认为是后代维修时锯短了檐椽。现在的南禅寺出檐已加长,檐出定位234厘米,檐椽、角梁已经更换。“
”出檐恢复到多长,推测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修缮前台明较小,对原有台明进行发掘,按照出檐大于台明30至40厘米的原则推测出檐;另一个推测依据是檐出与柱高的比例关系。“
南禅寺大殿的斗栱,用料粗壮,造型结实,其所具浑厚之美是此次山西木构之行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千年风雨,木纹表面皴裂,如同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深刻的皱纹。
西北角的角柱,木料为方形,与其它三根不同。据南禅寺文管员介绍,这根是整个建筑中最古老的。
上中下部位均包裹了铁皮,支撑起上方的栌枓。
这是西南角的角柱,圆形木料,柱身上开裂着深刻的木纹。
角柱与墙面接缝细节。土红色墙体内部可见稻草。
柱头也包了铁皮圈,上接的栌枓同样显露着苍劲的木纹。
东南角的角柱,维修时用新木替换,同时将原有木料的表皮取下,包裹在新柱的表层。现在已朽坏脱落。
东北角的角柱。估计是原来老柱的柱脚损坏严重,维修时进行了拼接处理。
站在南禅寺大殿台明上拍的西厢殿堂,悬山顶明代建筑,同样也非常古朴。靠近台明一侧的廊下立着一块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记载着重修南禅寺之事。据文管员介绍,石碑旁的房间内存放着从东跨院阎王殿内取下的壁画,不过并不对游客开放。
质朴无华的西殿。
西殿窗户采用长方木条的直棂窗格式。
连接柱头的构件称为阑额,阑额上部与柱头齐平。普拍枋安装于柱头及阑额的上面,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枋宽于阑额,从断面看呈T形。
檐下立柱之间空间开放,留出一道廊来,表明厢房的身份。
山门建筑的屋顶内部。平梁、叉手、蜀柱、脊槫。平梁下仿佛能看到字迹。
西殿是悬山顶建筑,没有转角辅作。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南禅寺大殿的西北转角处上的转角辅作。
山门,古松,东殿,西殿。
西殿前的古松。
西殿廊下的彩绘细节。
上面两根劄(zha)牵。劄牵指长度为一椽的梁。
最下面两根乳栿(fu)。乳栿指长两椽的梁。
阎王殿正面。
阎王殿前的台明,方形的砖优美大方。廊柱上留下了修补的痕迹。
从阎王殿看一墙之隔的南禅寺大殿。
寺外的一段土墙。
南禅寺内有保存下来的唐代雕塑,人物丰满,神情安宁。牵狮小童身形活泼,金刚站姿轻松自如,望之竟带袅娜之态,阿难面庞美秀,整个场景通透大方,令人心生愉悦,不忍转身。可惜不能拍照。
以下照片来自网络。
被盗前的塑像全貌。
释迦牟尼像左侧细节。
这张可看到牵狮人被盗,地面留下两个桩子。莲花座上的一对供养菩萨也不见了踪影。
左侧的胁侍菩萨像。
骑在白象上的普贤菩萨,下方为牵象人。
释迦牟尼像右侧场景。这位胁侍菩萨神情安详,雍容美丽。前方莲花座上蹲坐着供养菩萨。
这张能看到右侧的供养菩萨已被盗,莲花座上摆放着“禁止拍照”的牌子。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
这是我从大殿外用相机拉近拍的,隐约可见右侧一位护法金刚。照片极为模糊,权当用来直观感受塑像的大小。
坐在山门廊下翻看文管所的文物杂志。北方气候干燥,建筑设计得自然而贴切。
整个南禅寺并不大,院内建筑一目了然。于我而言,这样的格局最是舒服,可容人慢下心思,细细品味。
小女坐在廊下画素描。
特意为亲人请了一炷香。
南禅寺外,这个窑洞正面对大门。文管员告诉我们,文革时期怕寺内塑像被砸,当地人偷偷地把阎王殿内的菩萨藏于此洞中并掩埋,可惜后来泥菩萨还是被水浸泡损坏了。
寺外景色,乡野风光。
送我们来的汽车。
寺外看西殿的山面。
东殿的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