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南宝山援通桥


标签:
青川 |
分类: 旅行 |
我是在电影《迁徙》中得知512地震后,邛崃南宝山安置了大量羌族移民,其中还有一百多户青川县人。青川是哺育我长大的地方。仲夏时节,周末选择到南宝山大峡谷避暑,除了要走那条著名的援通桥外,也希望见到异地安置在此的青川乡亲,看一眼他们今天的生活。
青川移民的安置点位于邛崃南宝乡木梯金花村,与阿坝、汶川等地的移民安置点相比,这儿地理位置是最高的,差不多已接近山巅。
从邛崃到大川镇每日对开四趟班车,途径油榨乡、直台羌寨、木梯羌寨、木梯金花村。因是周末,乘客比平日多了些,加上山高路弯,从邛崃到木梯金花村差不多走了一个半小时。
我是在网上找到这户叫“青川人家”农家乐的电话(13348839630;13540446058),原以为距离援通桥还有很远的距离,到了才知道住宿地下方的山谷,正是宝珠山电站及吊桥所在地,真是幸运。
地图中右边的居住地就是金花村。左边玉溪河上能看到石桥、吊桥和电站大坝。
木梯金花村最早来了104户青川移民,大约500多人,住房由政府修建,各家自行装修,通光纤和天然气,每人分了约一亩五分地,但只有三分地可供耕种,其余全是茶园,目前由一家公司统一经营。
这儿气候凉爽,我选的这户青川人家是较早开农家乐的。感谢主人,午后两点又重新为我俩炒四个菜:青川老腊肉,还有多年没吃到的青川风味腌菜干。午饭后我们放下行囊,顺着主人为我们指的小道开始下到谷底的南宝山大峡谷。
一路山花烂漫。
金鱼草的花。
夏枯草。
远山,氤氲之气使得山岭呈现出蓝色,那自古以来人类的眼睛最愿意看到的颜色。
近坡,蓊郁的丛林现出不同的深浅浓淡绿,这同样永恒的生命色彩。
山里凉爽,即便是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午后。但紫外线强烈。户外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防晒。
下到公路,前方便是观景台。此路段名油玉路,这条油榨乡到玉溪河的盘山公路连接着邛崃和芦山县的大川镇。
援通桥露出了一角。对面是南宝乡秋园村,当地原住民生活的地方。
观景台,许多过路车在这儿停留片刻,拍照留念。我这幅回头张望的样子,倒像是把此地变成了望乡台似的。
继续沿着小路下行,穿过茶园,旁边是茂密的丛林,几股粗壮的钢丝从林木旁拉过,抬头望向峡谷对岸,山巅上竖立着高大的输变电架。
远远地望见输变电架,这些电力设施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此行只带了矿泉水和温开水,爬山途中虽有及时补水,但未考虑电解质平衡,后面某人出汗太多,差点儿虚脱。

紫玉簪花。

从茶园下到一条水泥路上,顺着竹林的方向继续行走。回身望见远处一高耸的双峰山,不知是否为传说中的莲花山?

阳光洒在树叶上,青翠的叶片反射着温柔的光。

成片的箭竹。

只在向阳面才生有枝柯的杉树。

水泥路旁有处年代久远的老式木构房,这儿是原秋园小学旧址。

一旁的青石小道直抵援通桥。

路边一块稍微突出的坡地上,一条小蛇盘踞着正在晒太阳。蛇是冷血动物,喜欢温暖的地方,只要不惊动它,彼此相安无事。

小道穿过竹林。

步行了大约一刻钟,终于见到固定吊桥钢缆的桥墩。

逆光。
俯瞰绿水青山。
一座单孔石桥横跨于谷底的玉溪河上,石桥外属芦山县境。
碧水。
宝珠山水电站闸。

芦山大川河,发源于海拔5364米的成都第一峰大雪塘,与发源于大邑县的白石河汇合,流入邛崃境内后称玉溪河。

南宝山大峡谷的景色,带有北欧风光那种流畅的线条感。


在秋园村这一侧的援通桥头,立有建桥的字碑。

秋园村这边有块稍微开阔的平地,乡民在此处聚集,卖一些山里采的草药,还有一位村民把家里饲养的珍珠鸡也牵了出来。

桥身两侧的拱券采用了钉石结构,以加强泄洪时的抗冲刷能力。



从秋园村方向原路返回。


桥头立着护栏通告,禁止向水中掷石块。依然有好事的游客搬来大石块,于吊桥中部落下,利用落差听巨石入水的巨大水声,吓人一跳。还听到他得意洋洋地讲上次把山道上的青石板抬下掷入水中的行径。

天快要擦黑了,才回到青川人家。途中接到主人的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开车来接我们。此时才发觉五个小时过去了,不觉有些愧疚,给别人添了麻烦,我们实在不算是好住客。


要知道在青川人家,每个人包吃住三餐只收80元。主人这般地盛情,端出的每一碗家乡风味,都令我们感受到那份实实在在要对你好的心意。

淳朴的青川人,在异乡生活的他们,用善良热情诠释着什么是勤劳美丽。

主人姓王,地震前生活在青川县关庄。

这儿原是邛崃南宝山监狱所在地,2007年监狱搬迁至邛崃市郊的老营房。地震后,灾区的移民安置颇费周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后南宝乡从文井江畔的油榨乡开始,修建了直台羌寨、木梯羌寨、木梯金花村。来自青川的104户人家被安置在木梯金花村。

茶山占地广阔,是真正的有机茶,茶树被荒草湮没仅余茶垄的轮廓。当地人告诉我们其实一个月前刚人工扯草,因不使用除草剂,野草又快速地生长起来。

老茶树的枝干会被砍掉,在抽出的新枝上采茶叶。枝干晾晒干透后,被村民们背回家。这是一位婆婆带着她年轻的儿媳妇上山做活路。她定是个好婆婆,自己背了一人多高夹背的干柴,却只让媳妇儿背一点点。

这位十岁的小姑娘也帮着自己的妈妈拖了些柴火下山。她长得真是美,眉深眼浓,直挺的鼻梁旁洒了几粒俏丽的雀点,一脸少年超模的神情。

告别。

翻过茶山,前方是木梯羌寨。途中见到这所红砖房大概是原南宝山农场遗留下来的,如今是麻布坪露营基地。

一望无垠的茶园。





这儿依旧保留着监狱的格局。

外墙的标语是新刷的,看上去倒像是一个特型的影视基地。

从大门开始是一条汽车可以通行的水泥路,应该是早先的监狱修建的

路边的萱草,花正开放。

水泥路两旁的行道树是杉木。

杉木的树龄大概与南宝山农场一样大吧?

鱼腥草的花,一旁的嫩叶上藏着一个拟态非常逼真的虫。

“正午的阴暗处开放着鱼腥草的白十字花”。这是日本一个叫茅舍的诗人写的。


山里植被丰富,许多都叫不出来名字来,比如这株开花的植物。某人提示我可以自行为它命名,称N叶一枝花就不错。

如此高海拔的地方,从裸露在外的岩壁上能看到凝结成块的鹅卵石。在地壳运动的痕迹前,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

芦邛路。

山里的养蜂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