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九襄古镇石牌坊
标签:
石牌坊 |
分类: 旅行 |
九襄古称汉源场,今汉源县政府驻地曾设于此。九襄是川西南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连接雅安、甘孜、凉山三市州。这儿处于河谷地带,阳光充足,全城遍植果树,春天的九襄梨花似雪。
雅西高速开通后,石羊场客运站开通了直达九襄的高速大巴,票价70元。
雅西高速的腊八斤大桥,位于荥经县石滓乡境内。

大相岭俗称泥巴山,这里是著名的气候分水岭。泥巴山隧道,长度10006米。车子穿过这条十公里长的隧道后,眼前的光线突然变成了高原的天空,明亮、刺眼。

九襄。

九襄汽车站。

如今的招牌很少使用这种木牌了。

九襄客运站候车室。

站内有面包车,可直达富林,清溪。富林镇是今天汉源县政府所在地,而清溪古城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

清溪古城没有商店,没有住宿。下午我们从清溪返回后联系九襄的旅馆老板,她接到我们后,带路走一条小道前往旅馆,居然就见到了九襄镇的老牌楼。
卵石为基,夯土为墙,透花窗,青瓦顶,住在里面的人家养着猫,院里牵着葡萄藤,安静又古朴地生活着。

这是一条名叫甘沙巷的小路,路边这户人家的小屋建得类似于城堡一般。

我爬上了楼顶,上面平坦宽敞,边儿上还砌了一条有起伏的矮墙。要是从远处看过来,那就是一段带装饰性的风墙。人坐在上面暖暖的。
从房顶的青瓦之间望出去,能见到主街。这条甘沙巷人来人往的,可他们都没注意到房顶上的我,想想都觉得自己很神秘!

一堵厚墙如同照壁般,挡住外人的视线,保留了自家住宅的隐私。既实用,也符合中国建筑对风水的古老讲究。

主屋的房顶就从我们的脚旁斜斜地升上去,屋脊上摞着几叠青瓦,远山渐渐模糊了起来。想武侠小说里的人多会轻功,跟斗往上一翻,便歇息于屋顶,也吵嘴,也相爱,都不会踩坏人家的瓦。于是颇觉自己也是个会功夫的啦!

这是一条名叫甘沙巷的小路,路边这户人家的小屋建得类似于城堡一般。

我爬上了楼顶,上面平坦宽敞,边儿上还砌了一条有起伏的矮墙。要是从远处看过来,那就是一段带装饰性的风墙。人坐在上面暖暖的。

从房顶的青瓦之间望出去,能见到主街。这条甘沙巷人来人往的,可他们都没注意到房顶上的我,想想都觉得自己很神秘!

一堵厚墙如同照壁般,挡住外人的视线,保留了自家住宅的隐私。既实用,也符合中国建筑对风水的古老讲究。

主屋的房顶就从我们的脚旁斜斜地升上去,屋脊上摞着几叠青瓦,远山渐渐模糊了起来。想武侠小说里的人多会轻功,跟斗往上一翻,便歇息于屋顶,也吵嘴,也相爱,都不会踩坏人家的瓦。于是颇觉自己也是个会功夫的啦!
这家人开着灯,却不见人影儿,从门外一眼看进去,屋里的陈设很是简陋。老房子的天花板大约是要漏雨,全部钉了层薄薄的塑料布,风吹进来,一直有哗哗的响声。这处老宅子顶头的立柱可是修得大气,“紫微高照”四个大字非常地醒目。
紫微星即北极星,俗称帝王星。
九襄建在河谷地带,地势带有一定的坡度,当地人出行多靠摩托车。夜色里的九襄,很像我们在台湾枋寮见到的景色,就连空气也像。

夜里下了雨。一大早,我们再次来到这条古街,准备穿过它到另一条老街上去吃当地的榨榨面。矮墙后的泡桐树就是种在九襄镇牌楼前的那棵。

没有化妆的我,勇敢地素颜出镜。

牌楼上方雕着一朵花儿。

早晨的光线不足,这张照片跑焦了。

一家简易的粮食加工作坊,有我熟悉的米面香气。

做小生意的女人早早地开了门,为了劳作方便,穿着简单的布褂子。

其实我并非热衷于关注这些过去的痕迹,我更想了解那些背后的人或事。比如这幅鼓动大家交售爱国粮标语下落款的“九襄镇财政所学赛小组”,他们因何做这件事?他们因此得到过什么?他们有没有后悔过?或者根本就遗忘了这件事?
街口的眼镜榨榨面。
这位就是老板,他告诉我们,路口的店面是他租的,小工们就在堂口炒料、顺着右边一旁的小门进入,里面一溜儿三间装修过的平房,食客就在这儿吃东西。这才是他自家的房子。
他打开了墙上的排气扇,我坐在里面,恍惚记起早先在重庆吃火锅的感觉来。老板讲这老房子可以装修,可以拆,但拆了的话,那就不允许再建了。
街口的消防栓。九襄是个大镇,木建筑防火是头等大事。
这里是文庙街。老房子的墙柱本古香古色,可惜被人用毛笔写了语录。

屋前加了木栅栏。

又见樱桃树、核桃树。此处是交通要道,九十度急拐弯,来往的摩托车都会鸣笛示意,住在附近的人家可就不堪其扰了。

铁匠铺,很深的一个院落,里面还有个小型车床。人走到门口,就能闻到生铁特有的气味。

虽说已吃过了早饭,可看到这家的锅边馍馍烤得很是香脆,于是又买了一个嚐。

共和街上的建筑。


屋前加了木栅栏。

又见樱桃树、核桃树。此处是交通要道,九十度急拐弯,来往的摩托车都会鸣笛示意,住在附近的人家可就不堪其扰了。

铁匠铺,很深的一个院落,里面还有个小型车床。人走到门口,就能闻到生铁特有的气味。

虽说已吃过了早饭,可看到这家的锅边馍馍烤得很是香脆,于是又买了一个嚐。

共和街上的建筑。

九襄老街上的房子,各家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审美,做了修缮加固,有新有旧,并不刻意掩藏这种痕迹,反而自然,感觉它在延续着,是有生命力的。

九襄卫生院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头顶一面石鼓,背后拖一根长辫,造型真是奇特。

牌坊街一家人的樱桃树,雨中的果实晶莹剔透。

前方被蓝板围住的就是九襄大名鼎鼎的石牌坊了。查资料,九襄石牌坊位于官马大道上,也就是说牌坊街就是从前的古道,难怪路旁也和清溪古城一样建有引水渠。

九襄双节孝石牌坊外围着一圈施工栏杆。在征得现场工人的同意后,我得以进入到牌坊下观赏。可惜天上飘起了小雨,未能仔细拍照。

九襄双节孝石牌坊是清道光二十九年,由从小丧父,靠一次偶然收到大批银矿石而发迹,捐贡出生的黄体诚,为感念寡母、恩嫂的养育之恩,打点县令上报朝廷,经道光皇帝批准并颁发圣旨而修建的。
以上信息是我据网上资料整理而成。黄体诚第五代孙于2016年11月30日来信,对九襄石牌坊的历史作了澄清。在此我将逐条进行修正,并对黄体诚及后人表达歉意!
根据《汉源县志》、《清溪县志》、石牌坊上的坊文以及汉源黄家的家史,黄体诚是在1849年的乡试中被四川学政支彦清选为拔贡的。清代拔贡12年考一次,头名者为拔贡。
黄体诚的爷爷从陕西富林迁徙到汉源后,黄家一直从事官盐生意进而发达。黄体诚是汉源的盐知事,相当于八品官,也同时做官盐生意。四川盛产井盐,所谓银矿其实应该是盐矿。
黄体诚一岁时父亲病亡,是母亲将黄体诚三兄弟抚养成人,而且子女个个都学有所成。黄母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不但要培养年幼的子女,而且还要照顾自己的高龄公公(93岁离世)和婆婆,为他们养老送终。连四川学政支彦清知道了黄体诚的家况后都感慨万分,认为黄母“饮冰沥血,心力瘁矣”。
另外,清溪文庙是以黄体诚为主的当地名人捐款重建的,所以文庙的雕塑风格与石牌坊非常相似。
这是面向牌坊街的一面。
抱柱石全都刻着石狮和人物坐像,唯一保存完整的只剩下这尊菩萨了。
菩萨手持的麈尾。
裙袂。
看样子像是在对镜梳妆。衣服质地轻薄,一抬手,衣袖就滑倒了胳膊上方了。左手镯,右手串,胸前一个薛宝钗戴的那种金钏儿,是个富贵人家的女子。
年轻母亲和她读书的孩子。穿着朴素多了,手上一把扇子吗?
花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