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式”购房置业
文/杨国明
 
“国五条”广东细则新鲜出炉,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了房价上涨的容忍底线是:“今年房价涨幅至少不应高于GDP的涨幅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有消息称,北京细则也出台在即,强调相比广州要严厉得多。
尽管如此,两地民众的神经依然没有放松,比如,房价具体调控多少、二手房转让征收20%个税怎样执行、能否避免说一套做一套“货不对板” 的情况发生等。民众的疑虑和担忧不无道理,对应国务院的“新国五条”地方政府一天不出台具体细则,当地民众心里就一天没准谱,恐慌情绪就仍然存在。
笔者对中国16年房价走势及购房人群阶段分析后发现,民众的恐慌情绪,以及心理越来越没底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中国房价走势回顾:1997至2000年正常;2001年至2004平稳;2005至2007年走高;2008年至2011年疯狂;2012年蛰伏;2013年蠢蠢欲动。
中国购房人群阶段分析:1997年至2000年,先富裕起来的人拥有一套或二套房产,以大中型私企老板和当红影视明星为主。所占城市人口比例不足0.5%。当时拥有房产只是富人的象征,其炫耀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仅此而已。
2001年至2004年,当时以一批所谓中产阶层(IT行业精英)和一帮跟风人群为主。基本上拥有一套房产,所占城市人口比例不足5%。其主要特征是,IT精英腰包鼓鼓,并且有剩余资金,一次性付全款者居多;跟风者一般是付首付以按揭为主。其目的只是实现跟富人一样享受舒适生活的梦,但,此时这部分人购房的实用价值已经大于炫耀价值。
2005年至2007年炒房团介入,开始是江浙投资客组团飞来飞去,紧接着是晋商(煤老板)出来大手笔置业,两股力量均以北上广深为主要投资目标。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投资房产的新型投资理念,宛如一夜春风吹绿了中国大江南北,同时也影响到了当地民俗和民风。一时间北上广深房屋销售速度明显加快,四城市无房可售的楼盘比比皆是,房价更是直线上升,开发商海报上显示,售价由“一个月内有效”改为“一周内有效”,可想而知当时房价变化之快。
2008年至2011年全民皆“谈房、议房、侃房”。四年间有钱的没钱的,钱多的钱少的,均加入到了投资房产大军中。沉寂多年的海南也在此时间段借尸还魂,发动了第二次“投资”浪潮;以三亚、兴隆、荣昌、西海岸、海口为代表的区域高楼叠错,一夜间仿佛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此时,购房群体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其中十年前的富人仍为主力军,此时已经不再叫“购房者”了,而是被另一个称谓所替代——“投资客”。这个时期的IT精英团队已经成为落叶黄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强大的团队接踵而来,他们是:演艺圈明星、体育圈精英、政府官员、央企和国企高管等。
2008年至2011年四年间,一次性购买两三套房的买主很普遍,一次性购买一两个单元的神秘人物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整栋楼的端,开盘当日售罄楼盘也因此成为常态。那个时候的刚需,别说跟开发商谈折扣,就是托人买房都很难买到理想的户型。整宿排队跟70年代买大白菜一样买房成为了当时的一景。
16年间,普通工薪阶层的心态发生了过山车式的变化。攒够了20万嫌房价高再看看,攒到了50万嫌房价涨了再等等,攒到80万相信政府定会让房价降下来,结果房价又涨了。三等两等去年够买100平方米,今年只能买到80平方米,明年还是未知数……,“中国式”过马路算什么,“中国式”购房置业你该怎么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