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下酒(七):豪客孔融
(2009-10-18 20:42:19)
标签:
《三国演义》孔融杂谈 |
分类: 絮絮叨叨 |
看《三国演义》的人,经常会忽略孔融这个人物,因为在浩浩的一部大书里,孔融只占了很少很少的篇幅。
然而,看到孔融,我需浮一大白。
玩三国群英传的几代游戏,孔融总被设计成一个糟老头子的形象,额头上皱纹很多,皮肤粗糙,一副腐儒的样子。
在《三国演义》里,孔融全然是一位豪客,爱管不平事,善作惊人语的豪客。颠覆了《三字经》里那个让梨的道德典范的神童形象,与历史中名重一时的大文人也完全不同。
好多人知道孔融也是来自他让梨的故事。我当时认为孔融挑小的梨吃有违孩童的天性,除非他特别不喜欢吃梨。然而这事迹却让他成了千古名人,现在的好多家长仍然在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国演义》在简介孔融的时候就没有用这个故事,也许是显得孔融四岁让犁的故事过于雕琢,或者伤害到他性格的豪爽。罗贯中在演义里根本是把孔融写成了豪放洒脱、古道热肠、仗义正直的豪客。这个放弃,明智。
他十岁时候的故事却必须要细讲。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拜谒洛阳太守李膺。守门人忙把拉他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 “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炜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炜无言回对,众人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
这个故事,让孔融成名。这个故事讲的却不是机警,而是从容和疏狂,恃才傲物,粘连着他骨子里的豪气,这应证和强化了他“座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照人风采。
陶谦要解徐州之围,第一个想到了孔融,尽管他选错了对象,孔融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去解救他的危险,却也说明孔融的豪侠气度是被世人认可的。
遇到陶谦派糜竺求解徐州之围,他想:“只是曹孟德与我无仇,当先遣人送书解和。如其不从,然后起兵。”这也入情入理。
面对管亥找事,孔融叱曰:“吾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米与贼耶!”却也义正词严!
素未谋面的太史慈来报恩,恰好说明孔融不仅对座上客有那般的豪情,远隔千里也能神交如故。这样的情怀,就不仅仅是一个文人儒者的气度。
还没救人自己就被围了,他告诉太史慈去向刘备求救,“吾闻刘玄德乃当世英雄,若请得他来相救,此围自解。只无人可使耳。”这句话看得出孔融还是有知人之明。
刚解自己围困,孔融就立即劝刘备:“公乃汉室宗亲。今曹操残害百姓,倚强欺弱,何不与融同往救之?”面对刘备就徐州的为难,孔融曰:“融之欲救陶恭祖,虽因旧谊,亦为大义。公岂独无仗义之心耶?”完全是一副豪侠仗义的气概!
孔融一生虽跌荡放言,但刚直耿介,“刚直太过,乃取祸之道”,这是他的朋友脂习经常劝他的话。秉性是轻易不能改变的。果然,博望坡大败之后,曹操要兴大兵。孔融谏曰:“刘备,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曹操不听,而“孔融出府,仰天叹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如果仅仅是劝阻,曹操应该不会杀了孔融,却因为这“至不仁伐至仁”的说法,实在地激怒了曹操。“尽收融家小并二子,皆斩之,号令融尸于市。”孔融的儿子也有乃父之风,“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说的何其透彻,何其悲壮!史上记他临死时写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生性耿介,扬善嫉恶,名重当时。诗赞曰:“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史笔褒忠直,存官纪太中。”
后一篇:三国下酒(八):陈宫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