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人蔡邕王允杂谈 |
分类: 絮絮叨叨 |
看《三国演义》,不时要为其中的一些人物击节叹息,即使只露一面的人物,各自也表现出不同的魅力来。其实,我要说的是蔡邕和王允,却偏先顺便想起了丁管和李肃。
烈性热血者,如丁管。董卓废掉了皇帝,满朝文武无一人吭声,尚书丁管,挺身而出,“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当时当地,实力之悬殊完全不能够同日而语,唯有“以颈血溅之”。一腔热血,是为社稷而流,也为正义而洒,丁管真丈夫也。现在的生活中如丁管者已经不多,但却也有,这类人的存在让人敬重。
反复无常者,如李肃。为了得到董卓的重视说反了吕布,有为了没有得到董卓的重用而为王允所用,设计杀死了董卓。根据实力和好处选择主子,不躲不藏,李肃是真小人。现实中,如李肃般的顺风摇摆的小人不少,却好像做的都比李肃高明。
蔡邕是个“文人”,这个加了引号的“文人”,强调的是他更注重在学问和修养上的造诣,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流,自有其超人的道行。一般而言,学问做得深了,对于俗世中的事就缺少洞明,有点迂。
李儒劝董卓用名流收人望的时候第一个推荐的就是蔡邕,刚开始他没有答应,或许是只想做学问,或许是看不上董卓这样的屠夫。可是董卓一威胁:“如不来,当灭汝族。”他害怕了,就战战兢兢来了,没想到董卓高兴,“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从拒不赴任到战战兢兢当官,又到一月连升三次职,董卓的亲厚还是触动了蔡邕的感情。当董卓被处死遗尸市集,大家都拍手称快的时候,他却“伏其尸而大哭”。听他的解释:“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国家大义董卓当死,但是对于他个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董卓都有知遇之恩,情之所动,也属人之常情。这一哭,哭出了蔡邕的真性情。
是非和性情是两码事,知是非的人多,真性情的人少。蔡邕既知是非,又有真性情,是个率真的文人。
蔡邕是一个单纯而可爱的文人。
按道理,蔡邕之错不致死,而且当时大家都怜惜他的才华和学问,
尽力为他说情,太傅马日磾说的就特别明白:“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然而,王允却不听,“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原因是:
“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蔡邕之死,“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
说到王允,就有点复杂。在《三国演义》里,王允绝对是一个为了汉室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于董卓的废帝篡位咬牙切齿,对于自己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面对社稷之危无能为力而痛苦和惭愧。最后想出了连环美人计,最终将董卓消灭,最后又为了汉室江山被杀死。
巧施连环美人计消灭董卓之后,在李傕、郭汜作乱吕布失败劝他逃走知己,王允说:“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这话堂堂正正,大气凛然,即使“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最后,面对李傕、郭汜的威逼,为了保全皇帝,他对皇帝说:“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乃至被李傕、郭汜杀死。
说起来王允应该是那种乾坤独担、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然而看《三国演义》,看到王允,我总是看得脊梁骨发凉。
首先说他的连环计的形成来自于弱不禁风的貂婵,尽管说在当时女人完全是从属于男人的物件,但是用牺牲一个弱女子的一生去达成目的,终不是丈夫所为。
再说,为了取得董卓吕布的信任,完全没了一个文人所应有的起码的操守,表现出的谄媚的功夫却属第一,即使看书的人都知道这谄媚是假的。对吕布“允殷勤敬酒,口称董太师并布之德不绝。”对董卓:“太师盛德巍巍,伊、周不能及也。”“进酒作乐,允极其致敬。”甚至于称贺董卓:“太师功德振于天下,若舜之受尧,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如此作态,全为忍辱负重?
还有,最后一意孤行的杀死蔡邕,敢冒这天下之大不惟,为了社稷?为了自己?
如果仅仅如此,倒也罢了,他又是一个极有能力的人。他特别懂得抓住一个人的弱点,一点都不显山露水地引导你向他需要的方向去做,豪杰如吕布,在他的面前如同小儿般被戏弄。看这一段,我全文引用,实在太精彩――
董卓即日下令还堳坞,百官俱拜送。貂蝉在车上,遥见吕布于稠人之内,眼望车中。貂蝉虚掩其面,如痛哭之状。车已去运,布缓辔于土冈之上,眼望车尘,叹惜痛恨。忽闻背后一人问曰:“温侯何不从太师去,乃在此遥望而发叹?”布视之,乃司徒王允也。相见毕,允曰:“老夫日来因染微恙,闭门不出,故久未得与将军一见。今日太师驾归堳坞,只得扶病出送,却喜得晤将军。请问将军,为何在此长叹?”布曰:“正为公女耳。”允佯惊曰:“许多时尚未与将军耶?”布曰:“老贼自宠幸久矣!”允佯大惊曰:“不信有此事!”布将前事一一告允。允仰面跌足,半晌不语;良久,乃言曰:“不意太师作此禽兽之行!”因挽布手曰:“且到寒舍商议。”布随允归。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布又将凤仪亭相遇之事,细述一遍。允曰:“太师淫吾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非笑太师,笑允与将军耳!然允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允急曰:“老夫失语,将军息怒。”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允曰:“以将军之才,诚非董太师所可限制。”布曰:“吾欲杀此老贼,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允微笑曰:“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布奋然曰:“非司徒言,布几自误!”允见其意已决,便说之曰:“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布避席下拜曰:“布意已决,司徒勿疑。”允曰:“但恐事或不成,反招大祸。”布拔带刀,刺臂出血为誓。允跪谢曰:“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切勿泄漏!临期有计,自当相报。”布慨诺而去。
无论从语言的魅力还是人物的刻画上,这一段都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彩一笔,“佯惊曰”、“佯大惊曰”、“仰面跌足,半晌不语;良久,乃言曰”、
“挽布手曰”、“急曰”、“急掩其口曰”、“微笑曰”、“说之曰”、“跪谢曰”,这一连串的“曰”,一句一句,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看得人大快朵颐。
王允的作为加上这一连串的“曰”,我想,王允是一个复杂而可怕的文人。
排除任何条件,设若我们要面对王允这样的人,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喜欢蔡邕这样单纯可爱的文人,恐惧王允这样复杂可怕的文人!
前一篇:三国下酒(四):串场的董卓
后一篇:三国下酒(七):豪客孔融